理论教育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借力一带一路推进走西口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借力一带一路推进走西口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兰州市委党校赵宏英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为甘肃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我省特色农业向西开放提供崭新的发展黄金期。2014年农产品出口货值3.97亿美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额的比重由前一年的18%提高到23%,向西开放充满活力。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研究:借力一带一路推进走西口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 赵宏英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为甘肃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甘肃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生态安全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甘肃地理过渡性强,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巨大;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我省着力深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建立面向中西亚国家的特色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平台,开展农业技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特色农业已成为向西开放的一个亮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我省特色农业向西开放提供崭新的发展黄金期。

一、甘肃特色农业向西开放面临的机遇

(一)地缘区位优势和通道战略地位不断凸显

甘肃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处在中部与西北地区的接合部,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座中七联”“涉藏临疆”的特殊地缘区位优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周先祖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甘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战略通道,横贯全境达16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是古代游牧文明、绿洲文明的交汇地带,从汉代开始的大规模垦殖,奠定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基础;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特色作物的引入与传播,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尤其是葡萄的种植与酿造对中国的传统酒文化有过重大贡献。新时期甘肃更是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特色农业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外向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二)政策引领推动特色农业迎来黄金发展机遇

我省出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定位,强调特色农业要“加强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和水平,培育出口创汇型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加工增值,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建立营销网络,搭建农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与中西亚在旱作节水、草原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农业经济合作”,为特色农业向西开放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我省农业、财政部门也已制定出台了马铃薯中药材、种子、苹果蔬菜等相关农产品的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升级,促进了特色农业产业向西开放水平的提升。

(三)特色农业产业向西出口潜力巨大

目前,我省已形成了定西马铃薯、河西制种玉米、陇东优质苹果、中南部中药材、中东部及甘南牧区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带,特色农业的产业规模、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与中西亚国家优势互补性强,出口潜力巨大。2014年农产品出口货值3.97亿美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额的比重由前一年的18%提高到23%,向西开放充满活力。其中瓜菜、花卉等对外制种出口量达1100万公斤,占全国的75%,出口1.32亿美元,占全国的60%以上,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亮点;马铃薯年鲜薯外销达300万吨,以“新大坪”为代表的定西鲜薯已远销欧洲、中东及东亚地区,出口速度全国增幅最快,极具潜能;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5大类药材的总出口量已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药材出口大省;我省拥有天然草原2.68亿亩,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产业核心区,畜产品向中亚、中东地区国家出口也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四)特色农业向西经济合作极具发展空间

我省与中西亚等丝路沿线国家在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十分相近,产业互补性强,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从技术合作方面看,我省在草原生态恢复治理、牧草生产技术研发、草原可持续利用、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制种、设施农业等方面有着较强技术优势,特别在优质饲草料加工储备和输出基地建设、荒漠草场生态保护治理、草原生态恢复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极具开放潜力;从投资合作看,中西亚国家具有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良好自然、土地等密集型农业的比较优势,但资金短缺,急需外国投资扩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建设境外产业园区,开展农业技术转让、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合作极具潜力,也为我省相关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特色农业向西开放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条件的约束仍然突出

一是自然资源条件严酷。水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不高。甘肃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水平的1/2,耕地不到全国1/4,水资源匮乏成为特色农业开放中一个致命的威胁。自然灾害频发,也限制了特色农业竞争力的发挥。二是资源开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形式依然存在,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经济用水的矛盾突出。随着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施肥、农药过量应用、地膜白色污染等问题也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容忽视,为特色农业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产业竞争力有待大幅度提升(www.daowen.com)

一是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竞争力差;二是在农产品冷链贮运设施设备建设、特色农业营销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三是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难以实现产后增值和外销需求;四是产地品牌认知度低;五是现代农业技术支撑能力仍然薄弱,急需加快产业化发展,促进向西开放。

(三)特色农业向西开放面临外部的竞争压力

目前,全国各省份都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地域间农产品的相互替代性强,特定的农产品极易受到来周边市场及同类产品的冲击,成为我省特色农业产业竞争的主要对手,且这种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对我省农产品向西出口构成了压力。如我省高原夏菜外销及出口虽然形势较好,但仍面临着河北省张北地区、青海及河南等特色蔬菜产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上市期重合时间延长等竞争压力,成为特色农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特色农业向西开放的潜能未得到深度发掘

一是向西出口的潜能还未得到深度发掘;二是向西出口的产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比例较小;三是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还未能为中西亚国家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四是人才之需,长期以来,我省对沿线国家的边贸出口重视程度不够,对市场信息及法规、政策等研究和分析不多,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未来一个重要任务。

三、特色农业向西开放的对策研究

(一)加快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为向西部开放打好基础

一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种养基地建设,以现代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生产,培育专用型、营养型、优质化的出口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二是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向西部开放需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物流体系,提升我省农产品在中西亚国家的竞争力;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保鲜贮存、加工转化、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提高特色农业的综合发展能力,以适应向西开放的需要。

(二)树立质量立省、品牌强省战略,提升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一是加快制定和修订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等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质量检测、市场准入管理机制,引入产品追溯机制,确保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二是支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地域性知名品牌,加强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补贴,树立品牌强省战略,提高特色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三)构建特色农业产业联动机制,推动互利共赢向西发展

一是启动沿线区域、省市沟通协调机制。启动沿线区域、省市沟通协调机制,并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深化省、市间经济合作,是我国特色农业向西开放的重要支撑点和战略保证。二是构建区域、部门间的联动发展机制。特色农业向西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省市联动、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地企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西稳步发展。

(四)强化物流通道作用,打造向西开放的“网上丝绸之路”

一是提升农产品的运输、贮藏、加工、配送等物流方式现代化,发掘冷藏库、保鲜库等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益,建立现代农产品的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培育电商平台,实施“精品陇货网上行”工程,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建立向西开放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平台建设,开展与中西亚沿路国家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打造我省特色农业向西开放的“网上丝绸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