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定员问题:如何确定合理人员数量?

企业定员问题:如何确定合理人员数量?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员数量问题。非直接生产人员又称为二、三线人员。所以,必须根据工作的性质、难度和要求确定出各职级人员之间的比例。根据生产任务、劳动效率和出勤率计算定员人数。根据机械设备的数量、看管定额、开动班次等计算定员人数。定员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动。

企业定员问题:如何确定合理人员数量?

1.定员的作用

指企业按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确定的各类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又称编制定员或劳动定员。定员决定了企业员工规模的大小和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它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定员的作用是:

(1)为合理用人提供了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员数量问题。当根据职位确定了人员数量后,也就是按因事设人的原则确定了科学用人的标准,使企业各级领导心中有数,减少了员工录用和平衡调配的盲目性。

(2)避免了人员的浪费。定员的基本准则是因事设人,它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出企业各类人员的数量,使全体员工都有明确的职位和饱满的工作。只要按定员安排员工的数量,就可克服人浮于事,用人过多的现象,保证合理地使用员工,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3)充分调动积极性。按定员安排工作,能保证企业各类人员都有固定的岗位,明确的工作范围,相应的职权和责任。从而使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责任心,减少了工作中互相推诿的现象。由于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各类、各级人员的构成比例

各类人员、各级人员的构成比例,直接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功能,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比例:

(1)直接生产人员与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直接生产人员又称为一线人员,主要指生产工人和学徒。非直接生产人员又称为二、三线人员。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大,意味着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多,因此在满足正常管理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二、三线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当然,二、三线人员也不是越少越好,配备的过少,会导致管理工作失控,一线工人无法正常生产,劳动生产率反而会下降。所以,关键要测算出合理的比例。

(2)各级人员之间的比例。在每一类人员中,都有不同职级的人员,他们之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员工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职级结构过高,形成高级工干初级工的活,造成浪费;职级结构过低,又达不到工作的要求。所以,必须根据工作的性质、难度和要求确定出各职级人员之间的比例。

(3)各工种之间的比例。随着专业化施工的发展,对各工种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工种之间的可容性减小,不能相互串工。这就要求工种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否则不是窝工,就是短缺,会严重影响施工生产的进行。(www.daowen.com)

3.定员的方法

定员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按劳动效率定员。根据生产任务、劳动效率和出勤率计算定员人数。

(2)按设备定员。根据机械设备的数量、看管定额、开动班次等计算定员人数。这种方法适用于以机械操作为主,人机数量关系(即看管定额)固定的工种。

(3)按岗位定员。根据工作岗位的数量确定定员人数。首先设置岗位,然后按岗位定人数,如门卫、清洁、消防等岗位。

(4)按比例定员。根据各类人员之间的比例计算定员人数,例如根据技术工人的数量按一定比例确定普通工,按食堂就餐人数确定炊事人员数等。

(5)按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定员。这种方法适用于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定员。

施工企业定员时,应根据各类人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定员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动。同时,还应注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展,在必要时不失时机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