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能源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机制

国际能源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机制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会对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已经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国内学者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因此,国际能源价格并不一定会对经济体系产生较大冲击,而由应对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所做出的货币政策及相关政策反而是对经济体系造成冲击的重要因素。

国际能源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及其机制

能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广泛用于燃料化工原料、交通、发电以及居民生活等领域,因而能源价格上涨将会对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将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对能源进口国的经济体系产生影响,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研究。

西方国家在经历过石油危机以后,普遍认为能源价格尤其是国际油价会对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消费和投资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导致国民经济衰退。Hamilton是早期研究国际能源价格冲击的学者。Hamilton(1983)采用VAR方法研究了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体系具有紧缩作用,是导致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通过三个途径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一是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Davis and Haltiwanger(2001)研究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油价冲击对就业岗位的影响远大于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并能够引发就业重新分配。二是对行业的供需产生影响。Lee and Ni(2002)采用VAR模型研究了石油价格冲击对行业供需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密集使用石油作为原料的产业部门,石油价格上涨将会降低行业产出,而对许多其他行业而言,如汽车行业,石油价格上涨将会降低行业需求。三是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Hooker(2002)研究发现1962—2002年油价与通货膨胀存在重要联系,但是之后,这种关系不再显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会对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已经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国内学者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中,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国内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由于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较高,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国际石油价格冲击方面。张斌和徐建炜(2010)采用VAR模型研究了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发现石油价格上涨使得产出下降、物价上升。丁志华和李文博(2014)采用计量模型研究了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发现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趋高,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国内石油价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了综合性能源价格上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林伯强和王锋(2009)采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发现在不考虑预期的情况下,各类能源价格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较小,而在存在价格管制的情景下,更能控制能源价格上涨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任泽平(2012)将投入产出模型与成本传导模型相结合,研究了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发现能源价格波动对上游的影响大于下游,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大于消费领域,对企业的影响大于居民,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王世进(2013)采用计量模型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能源价格的影响,发现国际能源价格能够与中国能源价格存在长期的稳定协整关系和双向波动溢出效应,短期内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能源价格的平衡存在单向价格引导关系。也有学者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特定产品价格的影响,如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吴海霞等(2016)采用VEC模型和OLS模型研究了能源价格对我国玉米价格的影响,发现国际能源价格能显著影响我国玉米价格,国家原油价格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将使国内玉米价格上升0.43个百分点。张兵兵和朱晶(2016)采用CF滤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发现国际能源价格与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不同农产品的影响存在差异。尹靖华(2016)采用VAR模型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对粮食价格的影响,认为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将会导致粮食生产成本提升,不同能源价格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此外,部分学者就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其他产品价格如国内能源价格以及PPI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于江波和王晓芳(2013)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一次性消耗能源价格波动率的关系,发现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能源价格影响明显,对CPI影响存在滞后性,应该调整能源结构、区域能源效率以及对能源进行替代,从而降低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赵玉和张玉(2014)针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传导进行了研究,发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最终传导给我国,造成我国原油和煤炭价格上涨,我国应加强能源市场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制定完善的能源政策以应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朱喜安和郝淑双(2017)采用VAR模型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PPI的影响,发现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上游能源开采和加工业的PPI影响最大,对中游化工行业PPI影响次之,对下游化学纤维制造业PPI影响最小。

国际能源价格不仅会对国内产品价格产生影响,也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陈宇峰和陈启清(2011)基于扩展的VAR模型研究了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发现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下不同油价冲击形式产生了“非对称时段效应”。严云鸿和易波波(2011)采用有向无环图(DAG)与SVAR模型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经济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能源价格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尤其是对国内消费物价水平,主要是由于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应该加强对关键能源商品的宏观调控,防范国际能源价格冲击。赫永达和孙巍(2017)采用CGE模型研究了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对居民生活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国际天然气价格上涨降低了居民福利,但是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然而,针对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显著不同。唐运舒和焦建玲(2012)采用SVAR模型研究了在国际油价波动时,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差异及油价波动对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油价冲击对经济的紧缩作用较小,而货币政策及其回应油价冲击的政策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国际能源价格并不一定会对经济体系产生较大冲击,而由应对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所做出的货币政策及相关政策反而是对经济体系造成冲击的重要因素。(www.daowen.com)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也会对国内其他市场产生影响,如股票市场、劳动力市场。郭国峰和郑召锋(2011)采用GARCH(1, 1)-M模型研究了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发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中国股市整体影响较小,但对沪、深分市场股指影响显著。具体而言,国际能源价格对化工制品、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资源、建筑和材料、食品和饮料、汽车和零件、个人和家庭用品等行业的股指收益率影响较为显著。陈宇峰和陈准准(2012)模拟了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影响不同,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后,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农业的劳动需求增加,其余行业劳动需求减少,同时对不同劳动群体的收入产生不同影响,降低了技术工人及产业工人的收入,而增加了农业工人的收入。此外,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由于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将会感受到生产成本提升带来的压力,也会对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做出相应反应。韩国高(2016)研究了国际油价冲击对制造业企业投资的影响,发现油价冲击对制造业企业投资的抑制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规模和不同方向呈现非对称性。陈宇峰和章源升(2013)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产业效率的影响,以杭州为例,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开展了研究,发现短期内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能够促进工业、交通运输业公共事业等生产效率的提升,长期内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将会对经济体系产生优胜劣汰效应、积累效应以及资本转移效应。陈宇峰和朱荣军(2018)研究了能源价格是否会诱致技术创新,发现能源价格上涨能够诱发制造业行业研发投入,但是诱致程度因行业特点不同而存在差异。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除了会对国内物价水平、宏观经济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产生冲击以外,还将对减排成本产生影响。姚云飞等(2012)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减排成本的影响,模拟了在不同能源定价机制情景下的边际减排成本,发现不同能源国际价格对我国减排成本的影响不同,电力和成品油的定价方式对我国边际减排成本影响较大,采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能显著降低边际减排成本。

从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研究来看,不同能源品种的国际价格上涨对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响作用存在不同。当前,中国天然气价格受到政府规制,国际天然气价格冲击并不能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有效传导至中国经济体系,但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对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将会与国际天然气价格接轨。而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趋高,未来中国天然气市场将会大量依赖于国际天然气市场,因此有必要研究国际天然气价格冲击在存在政府规制与不存在政府规制情景下对中国经济体系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