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让希望之光照亮贫困山村

让希望之光照亮贫困山村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锡堂始终难以忘记2015年7月28日,当他第一次踏进桥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的情景。看到这种现象,李锡堂的心一阵紧缩。十一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只有李锡堂一个人参加了这次社火活动,因为这是乡村文化活动,不是第一书记必参加的活动。几天下来,桥上村印记在孩子身上的锣鼓细胞全部激活了,他们敲得铿锵有力,表演得活灵活现,精神抖擞的威风锣鼓表演已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让希望之光照亮贫困山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中共万荣县委组织部在第一书记培训会上,发文对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第一条提出:推动落实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干部报酬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李锡堂始终难以忘记2015年7月28日,当他第一次踏进桥上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的情景。村党支部副书记把门打开后,一股湿热发霉的气浪扑面而来,一看二楼的墙面上全是水印,房子中间放一个乒乓球案板,因淋雨面板都翘了起来。村干部告诉他,因为房顶漏雨,村委会无钱维修,每逢下雨天,雨水便沿着墙壁从二楼流到一楼。

看到这种现象,李锡堂的心一阵紧缩。要治坡先治窝。一个村的党支部、村委会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村委会的办公室都是这个样子,如何谈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他脑海中浮现出电视连续剧《于成龙》的画面。于成龙当年到广西罗城县时,一间破房,几根破檩,但他心系灾民,靠艰苦创业,换得罗城县衙平地而起。

在干部会上,李锡堂布置的第一件事就是立马改造村委会,坚决改变旧模样。同时他向村干部约法三章:“一是我提议的工程和要办的事,我自己出钱,不让村里花一分钱;二是村里干部的待遇从我来后到年底,乡里补贴多少,我给大家再补一倍;三是村里原来的经费和转移支付仍是村里用,我绝不动用一分钱。”

承诺必须践诺。李锡堂四处寻找工程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一个月后在雨季来临之前,把房屋上面全部覆盖成了新型水泥瓦,紧接着又寻找工程队开始室内装修,更换电路、粉刷墙壁、吊顶油漆,两个月下来,村委会面貌大变,凝聚力陡增,大家对他这个第一书记刮目相看了。

桥上村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古村庄。锣鼓是这个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历史上曾有很高的知名度。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老者,给李锡堂讲,现在村里的锣鼓没人敲了,村民们很是担心这个文化遗产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失传。

2016年春节,万泉乡搞了一次春节锣鼓表演。十一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只有李锡堂一个人参加了这次社火活动,因为这是乡村文化活动,不是第一书记必参加的活动。活动中素有锣鼓之乡的桥上村锣鼓非常落伍,队伍是临时凑合的,鼓锣不够从邻村借的。看着别的村锣鼓喧天、队伍整齐、服装统一,李锡堂的心里不知是种啥滋味。(www.daowen.com)

桥上村紧靠孤山旅游景区,县乡确定脱贫主导产业为文化旅游。作为一个将要靠文化旅游脱贫的村庄,晋南农村最具有生气的锣鼓文化却是这个样子,实在令人心寒。如何提高村民们的脱贫意识和凝聚村民的脱贫决心,首先尽快恢复威风锣鼓,才能唤醒这个贫困山村乡亲们的希望。

同干部们简单交流后,李锡堂向参加敲锣鼓活动的村民庄严宣布:一个月内给村里置办能武装60人队伍的锣鼓器材,他要求村民人人会敲,让威风锣鼓成为扶贫产业,活跃村民文化生活,为文化旅游打好基础。

经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2016年3月1日,桥上村60人参加的“扶贫威风锣鼓队”正式成立,崭新的锣和鼓、漂亮整齐的表演服一下子让村民们高兴起来了。夜晚的山村,人们告别麻将牌,纷纷涌进村委会,开始学锣鼓了。妇女们先行,昔日围着锅台转,今天敲锣又打鼓。大家不分昼夜,有的人晚上回到家,睡在炕上手还在被子上比画。一时间全村到处都在说锣鼓、学锣鼓、敲锣鼓。有一天李锡堂接到一位村民的电话,说是李书记,我家光景没法过了。他问其原因,这人说:“你把锣鼓买回来后,我媳妇就像着魔一样,饭也不做了,娃也不管了,白天黑夜就是敲锣鼓,我说了几句现在还要和我闹离婚。”呵呵,听了这事,李锡堂晚上在锣鼓队找见了这位妇女,她说丈夫说的是事实,锣鼓太有吸引力了,过去只知道在田间下死苦,这回说什么都要学会。原来她很想出去参加锣鼓表演,将来外出演出挣钱。李锡堂问她:“不做饭,你怎么吃?”她笑着说:“我一天三顿就是馍馍就葱。”锣鼓是要学,家可是不能散,通过李锡堂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小两口合好了,学锣鼓、家庭两不误。

妇女学会了,开始让娃娃学。李锡堂又从永济市文化馆请来运城锣鼓第一人吴自创,到桥上村给孩子们做表演辅导。几天下来,桥上村印记在孩子身上的锣鼓细胞全部激活了,他们敲得铿锵有力,表演得活灵活现,精神抖擞的威风锣鼓表演已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里人有了白事,还执意让娃娃锣鼓队敲。

锣鼓把桥上村带进了新的天地,全村人人会敲,户户能成班,巷巷都能表演。人心聚了,笑声有了,文化产业有了基础。现在万泉乡有重大活动,桥上锣鼓成了首选,村民们开始有了文化收入,许多锣鼓队员还被邀请到外村当教练,当压轴队员,一年下来收入达五六千元。扶贫锣鼓队让贫困者昂着头迈进了小康王国

在铿锵的锣鼓曲里,鼓手、钹手、锣手配合默契,尽展魅力。一双鼓槌、一双大钹、一面铜锣,上下翻飞,系在鼓槌尾的两袭绸布,尾随鼓槌左右飞舞,那有节奏的鼓点,那激昂的旋律,分明敲出了桥上农民年丰人寿的喜悦与骄傲。李锡堂看着打心眼里高兴,可购置锣鼓、服装的资金,至今还有2万元由他自己垫着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