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会计科目与账户:费用分类及核算实例

会计科目与账户:费用分类及核算实例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某工业企业发生的费用如表1-2 所示:表1-2各项费用表续表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分为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分为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与账户:费用分类及核算实例

一 会计科目

(一)设计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核算系统不断地收集、输入、加工、转换、输出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分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分类是管理的基础,或者说分类是管理的一种手段。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经济活动信息,使得企业必须通过分类才能够进行管理,才能够抓住信息特征,将其转换为会计信息。

例如,某工业企业发生的费用如表1-2 所示:

表1-2 各项费用表

续表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分为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分为会计科目。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必定会发生数量、金额的增减变动。例如,用银行存款购进原材料,原材料的增加导致银行存款的减少,使得资产要素的具体构成发生变化;用银行存款偿还前欠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减少与银行存款的减少同时发生,使得资产与负债两要素数量同时减少;等等。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所引起的各个会计要素内部构成以及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增减变化也错综复杂,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些业务可能多次、简单地重复,有些业务则是偶然发生;有些业务的发生很有规律;有些业务可能引起会计恒等式两边同时发生变化,有些业务则只是在某一会计要素内部构成中引起增减变动。为了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就需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项目。会计要素反映的经济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在经营管理中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会计核算中除了要按照各会计要素的不同特点,还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别、分项目核算。

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的方法。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对纷繁复杂、性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可以将复杂的经济信息变成有规律的、易识别的经济信息,并为将其转换为会计信息准备条件。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要将会计对象中具体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设立一个会计科目,凡是具备这类信息特征的经济业务,都应该在这个科目项下进行核算。设置会计科目从信息分类的角度来看,是对性质相同的信息给予约定的代码。例如,根据资产会计要素的特征以及经济管理的要求,可以设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等会计科目,这样才能够对资产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核算。设置会计科目时,要为每一具体的类别规定一个科目名称,并且限定在该科目名称下所包括的内容,确定这个会计科目的内涵与外延。例如,企业的货币资金是一种资产,但是它的保管及收付方式不一样,因此可以将其划分成两个类别: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相应地设置两个会计科目,其中“银行存款”科目核算企业存放在银行款项的存入、支取及结存情况,“库存现金”科目则核算企业库存现金的收付与结存情况。可见,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分类的标志,在每一个会计科目名称的项目下,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核算范围。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学、详细的分类指标体系。

在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中,设置会计科目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着账户开设和报表结构设计,是一种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分类信息的项目或标志,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来设置。分类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分类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决定管理的科学性。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

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就是根据不同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本着全面核算其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的目的来确定应该设置哪些会计科目。这里所说的要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首先是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各自企业的特点。例如,工业企业是制造产品的行业,根据其业务特点,工业企业的会计科目首先应该反映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此前提下再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规模大小决定各个会计科目的具体设置。所以,在成本费用核算方面,工业企业需要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会计科目。

2.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设置会计科目要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一是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据此划分经济业务的类别,设定分类的标志;二是要符合企业自身经济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经营预测、决策及管理提供会计信息设置分类的项目;三是要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有关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要求。

例如,为了反映企业实收资本的情况,可以设置“实收资本”科目来反映企业实收资本金额数;为了反映企业的债务情况,可以设置“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来反映企业的债务结构及债务款项。

3.设置会计科目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差万别,在分类核算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时,需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统一性,就是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的设置,对于核算指标的计算标准、口径都要统一。灵活性,就是在能够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设置或者增补会计科目。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实际上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即决策相关性,在具体工作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要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简单化,过于简单就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二是要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烦琐,如果核算资料超过要求,就会不合理地加大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4.设置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会计科目作为分类核算的标识,要求简单明确,字义相符,这样才能避免误解和混乱。简单明确是指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尽可能简洁明确地规定科目名称;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能够顾名思义,不至于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要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文字,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会计科目的名称除了要求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之外,还要尽量采用在经济生活中习惯使用的名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5.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核算指标,并在一定范围内汇总核算指标,应保持会计科目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会计科目的名称、内容和数量,使核算指标保持可比性。

表1-3 会计科目表

续表

二 会计账户

(一)设置账户的意义

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专户。通过账户可以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系统、连续的记录。会计科目仅仅是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核算指标的具体数据资料则要通过账户记录取得。所以,设置会计科目以后,还必须根据设置的会计科目开设一系列反映不同经济内容的账户,用来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记录。可见,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

(二)账户的格式

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会计要素,其数量随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发生增减变化,并相应产生变化结果。不论发生何种经济业务,用货币反映时只表现为增加、减少,如用银行存款购买设备,表现为银行存款减少,固定资产增加。为此,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必须确定结构:增加的数额记在哪里,减少的数额记在哪里,增减变动后的结果记在哪里。

采用不同的记账方法,账户的结构是不同的,即使采用同一种记账方法,不同性质的账户结构也是不同的。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记账方法,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账户,其基本结构总是相同的。账户一般可以划分为左右两方,每方再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栏次,用来分类登记经济业务及其会计要素的增加与减少,以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账户的格式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见表1-4):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说明本账户反映的内容,如“短期借款”账户反映企业向银行借入的期限不超过一年的款项。同时通过账户所反映的内容,实现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如“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账户将借款按照偿还期限的不同进行了分类。2.日期和摘要,即记录经济业务的时间和内容。3.凭证号数,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4.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即以货币计量反映经济业务的变化。如“短期借款”账户记录增加500 万元,反映企业向银行取得借款500 万元;减少额反映归还银行的借款,如“短期借款”账户记录减少200 万元,反映归还银行的借款200 万元。5.余额,反映经济业务变化的结果,如“短期借款”账户的余额300 万元反映期末尚未归还银行的款项。

表1-4 账户名称

账户金额栏的主要内容是记录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及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和减少额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月、季或年),在账户左右两方分别登记的增加金额合计数和减少金额合计数,又可以将其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就是本期的期末余额。如果将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一期,就是下一期的期初余额。上述四项金额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www.daowen.com)

账户中各项金额必须满足上述公式,当账户金额满足上述公式时,通常称为“平”。账户的左右两方是按相反方向来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也就是说,如果规定在左方记录增加额,就应该在右方记录减少额;反之,如果在右方记录增加额,就应该在左方记录减少额。在具体账户的左右两方中哪一方记录增加额,哪一方记录减少额,取决于各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和所采用的记账方法。显然,账户的余额一般与记录的增加额在同一方向。

为了教学方便,在教科书中经常用简化格式丁字账来说明账户结构。这时,账户就省略了有关栏次。丁字账的格式见图1-3。

图1-3 丁字账

每一个账户只能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某一个方面,不可能对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加以记录。而企业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需要一个相互联系的账户体系加以反映的。账户分类就是研究这个账户体系中各账户之间存在的共性,寻求其规律性,探明每一账户在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加深对账户的认识,更好地运用账户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

(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其共同点在于:都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都说明一定的经济业务内容。其不同点在于:会计科目只是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只是说明一定经济业务的内容;账户是具体记录经济业务内容,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资料,具有登记增减变化的不同结构的一种核算形式。

(四)账户的分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管理。科学地进行账户分类有助于科学地进行管理。按不同标准对账户进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账户,并把全部账户划分为各种类别。其分类标准一般有按会计要素分类,按用途和结构分类,按详细程度分类,等等。

1.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

会计的平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平衡等式表明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平衡关系,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制约和决定着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平衡等式中的各要素称为会计要素。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就是按账户所核算的经济内容与各会计要素的联系分类。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拥有一定的场地、设备,这些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称为资产。为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需设置一类账户,通过该类账户的发生额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通过该类账户的余额反映资产的结存情况。

企业资产主要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投资。债权人提供的,需以企业未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为负债。为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及其偿还等情况,需设置一类账户,通过该类账户的发生额反映负债的形成和偿付情况;通过该类账户的余额反映未偿还的债务情况。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在企业创建之时,它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盈利以后,所有者权益就是投入资本与留存收益之和。为反映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需设置一类账户,通过该类账户的发生额反映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的增减变动情况,通过该类账户的余额反映投入资本变动后的结果和留存收益的实际数额。

企业从不同来源取得各项资产后,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从不同来源取得各项资产后,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然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济业务取得各项收入。同时,企业为取得收入必然会相应地发生一些耗费。企业取得的各项收入在补偿生产经营活动中已消耗的各项耗费后,就形成了利润。为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利润的形成,需设置两类账户:一类账户的发生额反映企业的收入情况;一类账户的发生额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情况。通过两类账户发生额的结转,反映企业的利润形成情况。利润虽然是单独的会计要素,但其实质属于所有者享有的投资增值,最终并入所有者权益,不需要单独设置一类账户来反映。

因此,账户按会计要素一般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和费用类五大类。

反映资产的账户,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和经营管理核算的需要,又分为反映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等的账户。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按照各项资产的流动性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分为反映货币资金的账户,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反映结算债务的账户,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反映存货的账户,如“原材料”“库存商品”等账户;反映生产产品制造成本的账户,如“生产成本”账户、“制造费用”账户,这类账户的余额反映的是企业拥有的资产,故并入存货类。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可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账户。

反映负债的账户,按照与资产的分类配比,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有“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短期借款”等账户;反映非流动负债的账户,有“长期借款”等账户。

反映所有者权益的账户,按照权益的来源又分为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反映从利润中提取资金的账户和反映未分配利润的账户。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有“实收资本”账户;反映从利润中提取资金的账户,有“盈余公积”账户;反映未分配利润的账户,有“利润分配”“本年利润”等账户。

反映收入的账户,按照收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有关,又分为营业性收入账户和非营业性收入账户。反映营业性收入的账户,有“营业收入”账户;反映非营业性收入的账户,有“营业外收入”账户。

反映费用的账户,按照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有关,又分为营业性费用账户和非营业性费用账户。反映营业性费用的账户,有“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等账户;反映非营业性费用的账户,有“营业外支出”账户。

研究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如何设置账户以及提供核算指标的规律性,以便正确地运用账户,为经济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指标体系。

2.账户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

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会计核算资料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会计核算能够提供一些总括的指标,如通过“原材料”账户核算,提供有关材料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的总括资料;利用“应收账款”账户核算,提供企业全部应收账款的形成、收回及结果的总括资料。其次要求会计核算能够提供一些详细的指标,如通过对材料的核算,要提供某类材料、某一种材料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通过对应收账款的核算,要提供具体应收账款的单位或个人及应收金额。为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上述各类账户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形成不同层次的账户,提供各类经济活动的详细资料。账户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1)总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核算的账户,它能够提供某一具体内容的总括核算指标。上述账户均为总分类账户,亦称总账账户、一级账户。在我国,总分类账户的名称、核算内容及使用方法通常是统一制定的,其目的是保证会计核算指标口径规范一致,并具有可比性,保证会计核算资料能在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汇总、分析;便于企业编制会计凭证、汇总资料和编制会计报表。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本企业业务的特点和统一制定的账户名称,设置若干总分类账户。

(2)明细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是对企业某一经济业务进行明细核算的账户,它能够提供某一具体经济业务的明细核算指标。明细分类账户是总分类账户下属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的总称,开设这些账户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除少数总分类账户(如“累计折旧”账户、“本年利润”账户)不必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外,大多数总分类账户都须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如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按照材料的类别、品种或规格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在“应收账款”总分类账户下,按照欠款单位的名称设置明细分类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是依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设置的,它所提供的明细核算资料主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各个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具体内容不同,经营管理的水平不一致,明细分类账户的名称、核算内容及使用方法也就不能统一规定,只能由各企业、单位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规定。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其材料供应单位的具体名称设置“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的明细分类账户。

如果某一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较多,为便于控制,还可增设二级账户。二级账户是介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账户。它也是由企业、单位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确定的。例如,企业的材料类别、品种较多,为便于控制,可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下,按材料的类别设置“原料及主要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二级账户,在“原料及主要材料”二级账户下再按材料的品种设置“圆钢”“碳钢”“角钢”等三级明细分类账户。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的需要,在这些三级明细分类账户下面还可以继续开设四级明细分类账户,例如按照“圆钢”的品种、规格开设明细分类账户。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往往这种品种、规格的四级明细分类账户提供的信息才是最需要的。但是明细分类账户开设的层级越多,记账的工作量就越大,特别是在手工记账的条件下,设置过多的四级账户可能会有困难,企业在决定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层级多少时必须考虑管理的需要和成本。

现以“原材料”账户为例加以说明,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名称如表1-5 所示。

研究账户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目的在于把握不同层级账户提供核算指标的规律性,便于准确地运用各级账户,提供全方位的核算指标,满足经营管理的不同需要。

表1-5 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名称

3.会计账户的其他分类方法

账户除按上述标准进行分类以外,还可以按其他标准分类,如按提供资料编制的会计报表分类,按会计主体分类,按期末余额分类,等等。

账户按提供资料编制的会计报表分类,分为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资产负债表账户是指该账户所提供的资料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资产负债表账户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分别与资产负债表中的这三类项目相对应。如果“生产成本”账户期末有余额,也应列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账户是指该账户所提供的资料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利润表账户包括收入类和费用类两类,这些账户是根据利润表的项目设置的。研究账户按提供资料编制的会计报表分类,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账户的具体核算,提供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所需要的数据。

账户按会计主体分类,分为表内账户和表外账户。表内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一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经营成果的账户,前面列举的账户均为表内账户。表外账户是指用来核算不属于本会计主体的资产的账户,如采用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账户是表外账户。研究账户按会计主体分类的目的在于严格划清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的空间界限,为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资料。

账户按期末余额分类,可分为借方余额账户、贷方余额账户和期末无余额账户。一般情况下,借方余额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增加,贷方发生额表示减少,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资产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余额账户。一般情况下,贷方余额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减少,贷方发生额表示增加,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都在贷方。期末无余额账户是指期末结账时,将本期汇集的借(贷)方发生额分别从贷(借)方转出,结转后期末没有余额的账户。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为期末无余额的账户。通常将期末有余额的账户称为实账户,实账户的期末余额代表着企业的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期末无余额的账户称为虚账户,虚账户的发生额反映企业的损益情况。研究账户按期末余额分类,目的在于把握账户期末余额代表的内容及期末结转的规律性,以便正确地组织会计核算。

研究账户的分类,是为了从相互联系的账户中探求其差异性,认识设置和运用账户的规律性。账户分类标准是依据账户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确定的,每一个账户都有若干特征,因此都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归入不同的类别。如“原材料”账户,从会计要素来看,它属于资产类账户,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流动资产;从用途和结构来看,它属于盘存账户,反映企业实际的库存原材料价值;从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来看,它属于总分类账户,总括地反映企业原材料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从提供资料编制的会计报表来看,它属于资产负债表账户,账户的期末余额应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列入资产负债表;从会计主体来看,它属于表内账户,代表着本企业拥有或可以控制的经济资源;从期末余额来看,它属于借方余额账户,反映库存原材料的实际价值。总之,借助账户的分类,可以揭示账户的特征,有利于加深对账户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