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新路径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新路径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克林就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应当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骤变性,打破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定规”,采取以小城镇为主的基本模式。陈书荣认为,中国地域广大,区域间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明显,单一强调发展某一类城市难以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本书在建立好理论模型之后,结合现实案例对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得益于国内学者的已有相关研究。

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中国城市化的新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化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但对于我国应该选择哪一条城市化道路,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主张走小城镇道路的观点一直比较盛行。叶克林(1986)就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应当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骤变性,打破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定规”,采取以小城镇为主的基本模式。在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李炳炎(2000)提出,面对我国过剩经济的出现,扩大内需应主要鼓励农民消费和民间投资,发展小城镇是最佳选择,对于推进中国经济市场化和持续增长具有战略性意义。但小城镇具有规模小、分散化的特点,范剑平和向书坚(1999)就指出,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就地转移的城市化模式抑制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既不利于人口集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饶会林(1989)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城市生产效益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有规律地增长,只有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才达到平均水平以上,生产效益最好的是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然而,大城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李金来(1990)、王文元(1990)认为,中等城市具有承“大”启“小”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应走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城市化道路,且中等城市分布广,发展中等城市有利于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平衡。除了以上提出的小城镇、大城市、中城市的发展道路外,同时还存在多元化道路的观点。谢扬(2000)提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和农村城镇化共同发展的方向,小城镇发展不应再追求数量,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扩容上。陈书荣(2000)认为,中国地域广大,区域间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明显,单一强调发展某一类城市难以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应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上,以内涵发展为基本出路,构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乡村”网络体系,组合成“形散实聚”的城市群。洪银兴和陈雯(2000)认为,现阶段的城市化,要由突出人口流动转向功能提升。在城市化已达到较高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由以发展小城镇为特征的城镇化转变为以现代化为内容的城市化。

研究城市经济学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分析,或者说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二是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城市的经济问题,城市的空间结构被忽略,关注的焦点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经济繁荣和萧条的过程。按此划分,本书的研究属于前者,侧重理论建模。但是,理论模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最终还是要用来解释现实经济,这样才有意义。本书在建立好理论模型之后,结合现实案例对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得益于国内学者的已有相关研究。国内的一部分文献虽然在理论模型的严谨性上有待改进,但与中国实际经济密切结合的特点还是给予本书一些提示,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角和思路。(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