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的政策建议

提升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的政策建议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的宏观政策应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更有个性化和细节化的扶持手段,为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氛围。

提升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的政策建议

影响制造企业改革意愿的因素存在于各个方面,但政府的积极政策和引导无疑是制造企业选择改革的基石。政府的宏观政策应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更有个性化和细节化的扶持手段,为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氛围。在制度、税收金融等方面对企业的革新和价值创造提供高效帮助,以接地气的普适措施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与压力,从而降低制造企业投身改革的风险,提升改革意愿。

第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研究支持力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企业原有企业改革进行理论链接和解读,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充,将其作为制造企业改革的总体策略,统领制造企业原有改革策略,降低制造企业对新改革的陌生程度和抵触程度,提升制造企业的紧迫感和参与度,破除改革在制造企业管理者内心的理念障碍,从制造企业出发以点到面逐步引导,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改革”的错误认识,进而提升制造行业改革氛围和改革强度。同时选取制造企业中改革意愿较为强烈、改革效果相对拔群的企业作为改革典范,以鼓励其他制造企业效仿,积极投身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第二,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为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松绑。企业改革的出发点都是将自身发展与营商环境深度融合,我国制造行业中很多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政府息息相关,同时很多学者认为政府也应积极参与非国有企业改革,因此,政府对于营商环境治理的创新,是制造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前提。政府应从经济管理市场管理两个方面着手创新,重点放在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优化服务上,并且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切实履行政府自身对市场宏观监管的责任。同时,简政放权并不意味着失去控制,将“放手”视为“抓手”才更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政府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规定权力边界的基础上对制造企业的行政干预做减法或除法。(www.daowen.com)

第三,灵活使用经济政策,刺激和引导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第三章实证分析结论可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税收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较大的因素,一方面纳税较多的企业实力也较强,容易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外一方面政府应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企业以一定的实际帮助,应给企业提供更多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资源。因此,税收政策和利率政策是影响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的重要因素,若能真正给予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沿的制造企业以政策支持,可以使其不断降低成本、增大自身经营规模、充盈产品的额外价值,以良性循环的优势迈入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使得制造企业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拓宽融资渠道,为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由第三章实证分析结论可知,企业规模正向显著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成本费用水平反向显著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愿,所以,改革的资金投入比重和相关费用的高低,影响着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愿。因此,政府应鼓励建立更加全面的以创新为驱动力的高层次资本市场,同时鼓励有改革意愿的制造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板块上市。此外,政府应引导社会资本对制造企业的扶持,鼓励天使投资人向具有改革意愿的制造企业注资,鼓励制造企业的债权人适当降低利息率,帮助制造企业走出融资困境。与此同时,在制造企业融资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金融监管者角色,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借助大数据高效整合平台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时刻关注制造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资金流向,为投身于改革事业的制造企业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