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现状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现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简要介绍我国海外企业投资和跨国经营的现状。(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加迅猛行动源于判断。(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新纪录由于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骤然下降至1万亿美元,同比降幅达35%,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更加关注当地人文环境与劳工利益的保障。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大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和壮大,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逐步向国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下面简要介绍我国海外企业投资和跨国经营的现状。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加迅猛

行动源于判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进出口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已经进入世界高新科技领域的前列。与此同时,正当一些工业大国采取更多保护主义政策措施之时,中国反其道而行之,扩大对外开放,走出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之路。

中国的“双向投资”时代始于2016年。这一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 96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7%,首次超过引进外资的规模,自此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驾齐驱,中国双向投资稳步升高。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 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流量规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双向投资基本持平,“引进来”和“走出去”保持同步发展。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新纪录

由于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骤然下降至1万亿美元,同比降幅达35%,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2020年中国以海外并购方式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 329亿美元,逆势增长3.3%。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更加关注当地人文环境与劳工利益的保障。在项目内容上,过去的主要方式是“修路架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开始搭建“成体系的在线服务产品”。

中国国有企业率先带头走出国门,接着民营企业紧随其后,中石油中海油、中国中铁、浙江吉利、中联重科、中兴通讯、中国人寿保险等35家企业组成首批大企业。其中,位于浙江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公司连续进行了6起大型跨国并购案。

(三)中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逐步增加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增至133家,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为121家,日本只有53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以及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小米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等民营互联网科技巨头,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显示其强大的实力。

在世界500强榜上有名的企业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工业企业为主,而服务业企业较少;第二,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较少;第三,利润在行业分布中失衡,上榜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占比较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有更多企业的走出去,按照国际经济的惯例,一个国家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比例应为1∶1.2,这个比例的背后体现着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

从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评选每年入围和出围企业的变化来看,企业存活率呈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的占62%,仅有2%的企业存活时间为50年。在美国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平均寿命为40~50年,而中国企业的寿命小于7年,日本企业为3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显示,40%~50%的企业存活率在7年以上。上述数据说明企业的效率和创新是企业增长的驱动力,在日趋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企业竞争的强弱决定其存活率。(www.daowen.com)

(四)投资范围较广,但以资源开发为主

我国企业国外投资涉及的部门和领域较广,包括石油、天然气、林业渔业、石化、冶金、轻工、电子机电、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工程金融保险、医药卫生、旅游服务、工艺美术、技术服务等,其中以资源开发为主。我国的投资领域在不断拓宽,已由初期的贸易、航运和餐饮业等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重点领域。在行业分布上,采矿业、商业服务、金融、批发零售业已占七成。

(五)投资分布的国家和地区较广,但以中国港澳地区为主

我国的非贸易型海外企业分布以我国港澳地区较多,其次是美国、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巴西等。我国的对外投资从初期的以国有外贸专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体,转变为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企业为主体,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联想集团、海尔集团和华为集团等。目前,从事跨国投资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余家。

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形式多以合资为主,合作伙伴争取当地华侨参与。一些大型企业已具备了跨国公司的雏形。其投资形式也逐步发展到境外上市、股权置换、跨国并购等国际通用的投资形式。近年来,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直接投资约占四成。

(六)境外企业管理由行政干预为主,转向经济杠杆调节

我国企业的投资管理方式,在初期以行政干预为主,宏观管理薄弱,缺乏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随着对外投资业务的扩大,政府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相应的年检制度和统计制度,提高管理质量。同时,在保持已有的各项对外投资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优惠程度,扩大优惠范围,为企业走出去和企业跨国化经营创造条件。

(七)中企尝试联合组建“集成商”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通常面临3M鸿沟,即资金(Money)、市场(Market)和管理(Management)的不足。“集成”式“走出去”,指由数家企业联合组建一个“集成商”创新型企业,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跨国集成经营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各种资源,提高全方位的服务,最终追求集成效应和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这为培养走出去的大集团,组成一个个联合舰队打下基础,并有利于克服中国500强企业实力弱小、核心竞争力薄弱、没有著名品牌等弱点。通过“集成商”的做法,将小舢板整合成大舰队,提高竞争优势。

这种集群式“走出去”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也有利于东道国的产业集群。目前,中国政府倡导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将在已有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基础上,再推出十几个新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比较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大的加工区、工业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域)。这些合作区可以促使广大中小企业集群式地“走出去”,以减少成本,也有利于我国政府对企业利益的保护。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国家对批准设立的每一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都将给予2亿~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

总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境外企业直接投资中有七成盈利或持平,境外企业的收入、纳税额、进出口额都有所增加。这种“走出去”的方式正在成为我国在国外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