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识行动:丁家垅村经济步伐加速的良好开端

共识行动:丁家垅村经济步伐加速的良好开端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县委办公室派出担任丁家垅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小朱,见证了新当选“两委”成员的处境:一是地上无设施。为加快丁家垅村经济步伐,必须与村民取得共识,一致行动,前提是村民舒展心情,消除彼此间的疏隔,达到相互间无障碍的思想融洽与沟通。这是丁家垅村人相向而行的一个良好开端。丁雪龙没有回应,这是个难题,一个需要政府协调上下游村镇共同来完成的难题。

共识行动:丁家垅村经济步伐加速的良好开端

选举结束了,等待“两委”成员的不是鲜花和喜悦,他们坐在村委会破旧的房屋里,讨论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千头万绪事务

用一穷二白形容村委会的经济状况,可谓是恰如其分。村上没有经济实体,也没有一分来钱渠道,只等政府拨下来办公费用。上届“两委”账本里虽然留下了10万元钱,除去已花的费用,还有欠款,欠了款是要还的,不能赖账。那么,算下来账上是负数,这是现状,也是实情。“两委”成员们好一阵唏嘘,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一支笔、一张纸的费用哪来。丁雪龙想过村上不富裕,不会有多少存款,却没想到留给他们的还有必还的债务

既来之,则安之,想到了也好,没想到也好,“两委”成员必须接受村委会没钱又欠外债的既定事实,他们只能背水一战。

“负戈前驱,披肝沥胆,携手共渡难关”。这是丁雪龙组织召开的“两委”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没有悲观,也没有退缩,坚定决心,就在这两间破旧房屋里,指点丁家垅的未来。

县委办公室派出担任丁家垅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小朱,见证了新当选“两委”成员的处境:

一是地上无设施。村部在丁家垅完小办公,借用完小二楼房间,也没有像样的基本办公设施。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墙上贴着几张宣传画和制定的规章制度,但一直没人去执行它们。

二是地下无资源。攸县是湘东煤炭为主的资源大县,上苍却忘了丁家垅,地下什么资源都没有,没煤、没油、没矿石

三是丁家垅村没有经济实体。村里办公经费紧张,村民除了土地,也没有一分钱的额外收入。

四是地上污染严重。不知道污染源在哪里,也不知道来自何方,而村里人患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的人逐年增加,全村常年癌症病人在30人以上。村里人谈“癌”色变,又束手无策。

五是村风、民风不正。“两委”成员上任前都知道丁家垅村情况复杂,“两委”开不起来任何会议,举个手的会议都能闹得底朝天。镇干部来村里就会被围住不让挪步,要求解决问题。

小朱说的是实情,丁家垅村给外界的印象就是“乱成了一锅粥”。

丁家垅村“两委”何去何从,摆在村党支部书记丁雪龙和他的一班人面前。难,他想到了;这么难,他没有想到。但不管多难,也没有后退的理由。他说:“万事开头难,必须踢开头三脚。别人乱了心智,咱不能乱;别人说困难,咱不能说。选举时,我向村民表态过,给我们3年时间,还村民一个全新的丁家垅,一个逐步有经济造血功能的丁家垅。”

这是承诺,也是誓言,他们必须为这个承诺付出所有努力。他们必须理性也只有理性面对种种困境、矛盾,稳定人心,解决村民急需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没有捷径可走。

“干不好也会被拉下马。”这样的杂音,他们不会听不到。

“村民是看我们怎么干,不是听我们怎么说。”丁雪龙的领头宣言很简单,没有激扬,也没有悲悯。他必须带领“两委”成员克服想到的、没想到的重重困难,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不论有多少困难,多少理由,都没有退路。丁雪龙承认对村里的管理缺乏经验,如果有成熟的村干部带领,他相信不会这样不得要领。

丁雪龙后来告诉我,当时有人告诉他,丁家垅的改变,先从民风转变开始,丁家垅村民风出了问题。丁雪龙说,不!是基层组织党风、党纪出了问题。丁家垅村人曾有优秀的家教家训家风,这是500年的传承。国家扶贫政策像雨露阳光一样洒在湘东大地,农民却没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丁家垅村人贫困了这么多年,给村民留下了太多沉重的生活负担与艰辛,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责任。

改变民风,先正党风。党员干部作风正了,民风自然也会正起来。

为加快丁家垅村经济步伐,必须与村民取得共识,一致行动,前提是村民舒展心情,消除彼此间的疏隔,达到相互间无障碍的思想融洽与沟通。只有村民间情感不再疏离,融合在一起了,才会促进丁家垅村经济快速发展。

这是新的“两委”例会达成的共识。大家意识到,正党风、变民风的同时,寻找丁家垅村的发展出路,改善民生尤其显得重要。

接下来丁雪龙连续召开党员座谈会、村民小组组长会、村经济讨论会、老干部征求意见会,这些会都集中一个主题:丁家垅村接下来的路怎么走,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没别的捷径,“两委”只有依靠村民,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共同为丁家垅村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不管这些意见对错,甚至是激进的、难听的、委屈的、不着边际的,他们都必须静静地倾听。学会倾听,是丁雪龙对“两委”成员的要求。倾听是自信、是勇气、是责任、是敢于担当。

这样的会议很新鲜,这样的会议许多年没有开过了。会议的讨论内容关乎民生,村民喜欢这种形式的参与,可以表达自己对村务工作的关切。丁雪龙说,村民参政议政,可以增加村民的责任感,也增进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这是丁家垅村人相向而行的一个良好开端。唱千支赞美曲,不如做一件实在事,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会更有说服力。

艳阳暖暖,天高云淡。湘东四五月间,正是农村芒种”季节。丁雪龙走到了农田里,见几个早早下地的村民蹲在地头抽烟,还有人忙着整修田埂水渠。他和他们打着招呼,走到了他们中间蹲了下来。

远处是白龙江,江水汩汩流淌着。白龙江不大,却是沿江村镇泄洪的主河道。

村民说,别看它现在挺温顺,安安静静的没有脾气,发起疯了来,老天也挡不住它。

村民说,每年春夏,湘东雨水多,白龙江上游邻近的4个乡(镇)所有雨水顺江而下。上游水流往下游了,处在白龙江下游的丁家垅村却成为水患的重灾区,提起此事来他们还心有余悸。

村民连续反映多年,年年都向上级报告,年年得到回应说,再研究研究,再研究研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村民脸上的表情告诉他,他们也只是发发牢骚,并不指望丁雪龙在任上能有什么作为。丁雪龙没有回应,这是个难题,一个需要政府协调上下游村镇共同来完成的难题。

村民说,晚稻灌溉时,缺水也是个大问题。村民呼声也是喊了好多年,盼望尽快解决。几十年了,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因辖属问题,大多时间相关部门是在互相推诿,结果是年年无望年年望。

一条江河,两个难题。

丁雪龙和“两委”成员决定,做好第一件实事:解决白龙江边村民晚稻灌溉问题。民以食为天,没有水的稻田,哪里会生产出稻谷?

白龙江泛滥,与丁家垅村地势有关。

丁家垅村地处白龙江下游,春夏雨季洪水泛滥时,丁家垅村民忙着泄洪;收完早稻,湘东雨水又偏少。天晴云高,白龙江进入枯水季。这时沿江农民都会抢灌晚稻田。水是从白龙江上游引进灌渠的,沿岸4个村庄共用一条灌渠。季节一天不等人,农民最明白这个道理。割完早稻,沿渠村民夜以继日地抢灌晚稻田,灌渠里水流到丁家垅村地界时,剩下的水很少很少了。靠天吃饭的丁家垅村村民只能“望渠生叹”,等着渠水灌满了上游村民自家稻地,这时已过晚稻灌溉最佳期。同是一块大地田,别村种上两季稻,收获两季粮,而丁家垅村却只有春季稻,大多年景晚稻没有收成。没水的稻田不打粮,丁家垅村怎能不贫穷?加上连续多年的内斗,耗尽了丁家垅村人的发展精力。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丁家垅水利设施健全,上游陂坝之水顺着沟渠,灌溉到丁家垅的农田里,使其农田旱涝保收。各生产队用拖拉机耕田,抽水机灌溉抗旱,用脚踏式打稻机脱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促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这些都是丁家垅村民心里剩下的记忆。

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晚稻灌溉不能等待,节气过去也不会再来。村党支部书记丁雪龙、村委会主任丁卫东带人多次查看白龙江沿岸灌渠情况。白龙江两岸连年遭受洪水冲刷,堤溃不成样子,经受不住大灾年景的洪水。村民记得,前几年一次洪水淹没了丁家垅村100多亩田地,淹过的田地几乎绝收。洪水成患,干旱成灾。洪水不会年年有,丁家垅村村民因干旱晚稻歉收、绝收一年都没有落下。

丁雪龙他们沿江边一次次考察调研,一次次倾听村民呼声之后,又一次次修改灌渠维修方案。丁雪龙最终下了决心,他对丁卫东说:“修江堤现在咱们还做不到,经费不是个小数目,卖了村里所有资产,也凑不够这笔钱。还是从解决晚稻灌溉下手吧。”

“对,先从解决晚稻灌溉入手。”丁卫东的想法与丁雪龙的想法不谋而合。

“钱呢?”很快,两人脸上又暗了下来。

不为民做主,咱还当啥官儿?丁卫东了解丁雪龙的心事,他们在一起讨论多次,有心为村上做些事情,却苦于没钱,一分钱也会难倒英雄好汉。丁家垅村集体收入为零,落后的村经济是指望不上的。县、市人民政府对贫困村有些改造项目,也因为村上的一次次上访而影响了项目款的划拨。敲锣打鼓庆丰收的是邻村,丁家垅村失去了活力,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

丁卫东望着白龙江说:“当务之急,咱有一江白龙水,水源丰富,只要解决‘电排’,把扬水站建起来,晚稻灌溉问题就能解决。我看了一下,至少要4个‘电排’,配套设施泵房、电机、开渠也要30万~40万元。没钱,所有的讨论都是空谈。”

没钱,所有的讨论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现在,他们要做的,不是唉声叹气,只能自己想办法筹钱。

丁雪龙一时语塞。扬起头,远处是绿意葱茏的丘陵坡地。丁家垅所属的地域丰收与灾害共存,既然老祖宗选择了这里,这里就该是幸福地,是丁氏后代守望的家园。村民祖辈人都在村里生活,所有指望和期待都是分得的土地。土地荒芜了,他们希望也落空了。不能让村民年年无望年年望啊。

从坐上村委会主任位置那天起,丁卫东才渐渐地明白,困难像一座横在面前的大山,此刻他们必须勇敢地面对,风雨同舟、不逃避、不妥协,披荆斩棘,爬过大山。

有村民从眼前走过,跟两人打招呼。

两人肩上的担子无比的沉重。

“咱俩还不能回家卖红薯啊!”丁雪龙若有所思地想到灌溉渠电排解决方案了。

丁卫东听不明白村支书这句没头没脑的话,愣愣地看着他。

“我就不信了,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丁雪龙似乎在跟自己赌气。

丁卫东无奈地摇摇头:“多有本事的巧妇,没有粮米,也做不出好饭菜了。古人还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呢。”

丁雪龙满怀信心地说:“路有千条,总会想出办法来。”

丁卫东不解地问:“有啥路可走?”

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丁雪龙想了想说,“从现在起,咱俩分工,你主村内,我主村外。村里的事你担着,我出去化缘。”

一条江水给丁家垅村“两委”出了两个难题:一是洪水泛滥,二是晚稻灌溉。民心所指,村“两委”存在的意义是消除村民烦恼,解决村民凭每个人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难题。

丁雪龙是个急性子,两人从地里走出来,他没有回村委会,也没有回家,直接开车去了县城。从打上任,他就没有一天不着急上火。千头万绪,只说不干白吃饭。干,不一定能成;不干,肯定不成。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打粮,这是非解决不可的民生问题。

他去找县电力局领导汇报,电力局领导肯定了他的想法。如果有钱,他们一定会给予支持,问题是没钱。他又去找县农业部门领导,他们的回答几乎相似,支持,理解,但要先立项。而且还有几个村上的农田基本设施损坏情况比丁家垅村的还严重、还糟糕,不能厚此薄彼,所有村上的事情都是要解决的。丁雪龙明白,不是不支持,是丁家垅村人的行为,让政府各部门疏远了。次而求之,先解决晚稻灌溉,不能等到秋后再商量,那时晚稻歉收又成定局,但这个希望也落空了。

白龙江40年没消停,丁家垅村人40年向上报告恳请解决;丁家垅村人等待了40年,也期盼了40年,至今依旧在无奈地苦苦等待。

走出县人民政府大院时,丁雪龙习惯地看一眼远山。远方天空上是云,是蓝蓝的天,明朗而清澈,而眼前的天地间浑然在一起,让他看不清前方的路。想干成一件事情怎么这么难?

很快,他发现自己产生了不该有的情绪,如此就产生畏难情绪实在不应该。(www.daowen.com)

丁雪龙是个意志坚定的人,认准了事情绝不回头。在经历了短暂的失落与悲伤之后,坚定的信念又满满地充实了他的内心。他又开始踌躇满志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了。

他自信干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难,才需要他们站出来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车到山前必有路,父亲是在遇到困难时说的这句话。现在他遇到了难题,又想起了父亲这句话。曾有人预言,丁雪龙没长性子,也就三分钟的热血。村里一无产业,二无积累,人之间关系又这么复杂,想可以,做起来没那么简单。这话丁雪龙听到了,但没有回应,只是笑了笑。出水才见两脚泥,能不能治理好丁家垅,让时间见证吧。别人怎样看他、猜度他都不重要,他也无需争论。村民不看过程,只要结果。

改变,必须改变,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个信念来自他对党的农村政策的理解。没有理由不借助党对农村、农民下大力气扶持力度的东风,恢复丁家垅村曾有过的和睦团结的邻里关系、生气勃勃奔小康的劳动热情。

丁雪龙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不会放弃最初对村民的承诺:给我三五年,还你一个崭新的丁家垅。他相信,更多人会支持他的选择,就像当初选举他出任村党支部书记一样给他支持,给他鼓励。村民殷切的目光是希望他和他领导的团队一改前任的思维方式,带着大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难道,这不是最好的支持吗?

丁雪龙把求援电话打给了同乡、同族、同学以及曾经的生意伙伴兼好友。好友在株洲城里做建材生意,规模不大却也风生水起。丁雪龙的语气很急切,他说:“兄弟,我碰到困难了!”

“你丁雪龙也会有困难找我?”好友在电话的另一头笑道。

“真的,不是开玩笑。”丁雪龙认真地说。

“怎么回事?”好友不笑了。

丁雪龙把村上安装电排缺钱的困难告诉了好友。好友想了想说:“电话说不清楚,你来株洲吧!”

“来株洲?”丁雪龙先是疑惑,而后明白好友的意思。

丁雪龙开车到了朋友办公室时,这里已经坐了好几个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相互介绍过后,好友开门就说:“我这位仁兄一直在株洲、在县里做工程,做得很不错,如鱼得水。今年执意回村当支书,生意不做了,公司也关掉了。我先是不理解,劝他三思而后行。他们那个村是有名的贫困村,而且村民不团结,又是有名的上访村。他不听劝阻,对我说,不为别的,就想在还能干的岁数上,为丁家垅做点事情。他想的,想做的,没有一样为自己。我理解他,也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

朋友又扭过脸对丁雪龙说:“雪龙,都是朋友,有你们村的,也有市里的,你给大家说说村里情况,还有你的想法。”

丁雪龙就把丁家垅村现状,以及晚稻因为没水浇灌,很多稻地荒芜了的困境地向大家讲述一遍。他真诚地说:“周边农民富了,丁家垅村农民没富,戴着省、市、县贫困村的帽子。丁家垅村人穷,靠种地维持生计,种地夏季要防洪水冲毁,秋稻又被干旱难住了。一年又一年,还是老样子。我做了村干部,就是要为村民解决难题啊!”

有人问丁雪龙:“需要多少钱?”

丁雪龙老老实实地回答:“三四十万元吧。”

三四十万不是个小数目,靠一个单位或几个人还是有难度的。大家安慰丁雪龙:“你也别上火,办法总会有的。”

丁雪龙多年做生意,为人厚道、实在,结交了不少朋友。这些人感激丁雪龙的帮助,也决定帮他一把,度过了他任上第一道门坎。朋友们同意从自营公司拿出一部分钱,支持丁家垅村电排改造项目。他又找到市政府有关部门,帮忙从专项资金中挤出一些拨给丁家垅。

“浇地是个老大难问题,几十年了一直没得解决。一年之计在于春,村民反映强烈,我也着急,直奔县里、市里。过去做生意积下的人脉资源这回派上用场了。大家见我有难,伸出援手帮我。”丁雪龙这样告诉我。

丁雪龙还说到一个人的名字:丁勇。

丁勇现任株洲一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父母都是退休老干部,也都是从丁家垅村读书考学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走上县、市领导岗位,没有忘记家乡,村里大事小情都会尽微薄之力,是丁氏子孙学习的榜样。我们在丁家垅宗祠记录捐款名单里,多次看到他们的名字,在丁家垅村民口中也多次听到他们关心家乡的事迹。丁勇从小在城里长大,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家乡有一份深深的情感。他多次随父母回丁家垅村探亲,丁家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倍感亲切,他佩服丁雪龙的担当和勇气。听说丁雪龙遇到资金上的瓶颈,回家向父母汇报了丁家垅村遇到的困难。两位革命老人就和儿子商量,各自找熟人为丁家垅村拉赞助,实施村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

丁勇和他父母的行为感动了丁雪龙的朋友,也感动了在外工作的丁家垅村人。不论钱多少,千里送鹅毛,礼薄人情重,多少都是一份爱心。

电排的费用解决了。有了钱,施工、设备就不再是难题。丁卫东立即组织村民动工。村民看到村“两委”动真格的了,就都愿意出工出力。这样的事情,不为别的而为自己,村民愿意干,大家都态度积极、主动。

为自己干事儿,村干部高兴村民热情高、干劲足。只用了3个月时间施工,电排房、扬水电机、灌溉渠都完工了,这时田间里早稻已是一片橙黄色。割了早稻,马上就要进入晚稻犁田浇灌了。

白龙江水扬进了丁家垅村灌渠,又汩汩流进了稻田,也流进了村民心间。土地啊,你是农民一年的期盼,与你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人没有更多语言,他们把感激写在微笑的脸上。他们认为,合格的村干部就该帮助村民解决问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才是受村民爱戴的好干部。那些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去,也听不懂,离自己很遥远。

表千句决心,不如做一件实事。仅水扬进灌溉渠这一件事儿,就树立了村“两委”成员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困扰许多年补水灌田的老大难问题在丁雪龙上任之初就解决了,所有对他不利的流言自然苍白无力,村民们在心里认同了他,也认同了村“两委”班子。

听听两位前任老书记对丁雪龙的评价吧:

丁冬成(1997年任丁家垅村党支部书记):

丁家垅村人不是不讲理,他们是通情达理的。他们认为,你是支书,你在任上,就该为村民办事。丁雪龙的行为感动了村民。晚稻灌溉是几十年的老问题,丁家垅村在攸水尾部,前面在新市拦河坝引出了灌溉渠,上游四五个村子都在用,水渠里的江水流到丁家垅村就没了,我们的晚稻只能眼巴巴看着干枯死掉。对历任的“两委”班子,村民都有诉求。他们也不是不想办,没钱什么也办不了。丁雪龙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做得好,村民就肯定他,就拥护他。

丁晚生(1979年任丁家垅村党支部书记):

这是丁雪龙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实事,这事儿做得好。村民对他刮目相看了,说他是办实事的支书。大家慢慢地观察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心地好,能想办法。不管拥护还是反对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愿望,让丁家垅好起来。丁雪龙就是这么一个心思。

村“两委”头三脚踢出了信任,踢出了民心所向。

丁雪龙感受到了村民暖暖的目光,他对村主任丁卫东说:“你看见没?老百姓不需要我们花言巧语,只要实实在在做事,他们就欢迎,就拥护。”

说实话,干实事,是以丁雪龙为代表的党的基层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强劲声音。没有豪言壮语,脚踏实地工作,歪心思也就不找他们了。

我们看到,2014年3月14日丁家垅村顺利进行村级换届选举,选出了以丁雪龙为村党支部书记、丁卫东为村委会主任的“两委”班子之后,丁家垅的变化引起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注。

“沐浴了党建春风,让我们看到仅仅几个月时间里,说起来让大家头疼的丁家垅村焕发了勃勃生机。”这是株洲党报的结论。

接下来,我们在2014年又看到:

6月。投入23万元,完成了龙头、龙江、龙西3个组变压器扩容,解决了全村用电跳闸问题;

7月。投入26万元,新修两条水渠,架设一条应急抽水专线,解决村里耕地的灌溉死角,当年300亩晚稻获得丰收;

8月。新建村民活动中心。

……

丁卫东也是第一次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和丁雪龙一样,没有别的目的,就想为村里做些事情。丁卫东说,村“两委”每走一步,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解决了白龙江水灌溉问题,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

有多深远?丁卫东没说。

我重温了2015年8月21日的《株洲新闻联播》,这是几年前的旧闻,却依旧能感受到村民内心的喜悦。在这条《实干挣来好日子》的专题中,有如下内容:

丁家垅村曾经是攸县有名的上访村,村里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田灌溉存在死角,盲区面积大,全村用电频频跳闸等,都是村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干了一桩桩实事,以实干加巧干的精神,赢得了村民信任,他们带着全村人逐渐走出困境。

沟渠纵横田间,源头活水潺潺。

丁家垅村58岁的丁建国,种了半辈子地,今天终于为“水”松了一口气。丁建国说,以前我们这里只能种植早稻,晚稻都干旱死了。

攸河、河东渠两条河道上游有一万多亩农田要吃水,而丁家垅村恰好处于河道的下游。遇上了高温天气,丁家垅村会有四五百亩农田遭受干旱之灾。丁家垅村也不是没有水源,而是缺少抽水设备,自打老机器坏了,他们盼了快20多年了,一直没有解决,成了老百姓的烦心事。

丁建国说河道就在旁边,离农田不过30米的距离,以前水流不过来,真的急死了,上了新的抽水泵,问题一下解决了,村民们都拍手叫好。

在炎热的夏季吹着空调看电视,是村民丁运乐很难享受到的事。多年来,每到用电高峰期,村里的变压器就会“罢工”,导致全村用电跳闸,这又是长时间未能解决的闹心事。

这一问题2014年7月得到了解决。村里3个组的变压器扩容后,由原来的50千瓦增加到了200千瓦。这样一来,村民用电难的日子彻底翻过去了。这是新班子上任以后,帮村民们解决的难题。

村民丁运乐所说的新班子,就是村党支部书记丁雪龙带领的村“两委”成员。2015年9月,新班子走马上任仅仅一年零5个月,就将曾经困扰村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各个击破,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低电压的难题。

村党支部书记丁雪龙说:“争取资金的过程,吃了很多苦,我也流过泪,但是我也没有办法,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丁雪龙是当地的创业致富能人,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股劲头也带动了村“两委”的其他人。村委会主任丁卫东放弃了蒸蒸日上的数字电视工作,做起全职村干部。

丁卫东说,当村干部,自己肯定要作出一些牺牲嘛。

一年零5个月前,丁家垅村还是戴着一顶“上访村”的帽子,问题频频,上访不断。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而这个村庄就像被春风沐浴过,焕发着生机。由废弃鱼塘改进的村民活动中心已初具雏形,它的变迁,就像这个村子的缩影,一点点翻新,一天天的日新月异。

问到丁雪龙的想法时,他只说一句话:“只要村民高兴,我就觉得值。”

在村民为丁家垅村终于有了自己的灌渠欢欣鼓舞时,又有另外一种声音传进丁雪龙耳朵里:“谁相信他丁雪龙有没有歪歪心思啊?他傻呀,好好生意不干,当这个受罪的书记!还不知有多少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这些流言蜚语再一次让丁雪龙意识到村“两委”虽都是新人,但旧传统、旧势力还在,还在阻挡着村子的前行脚步。而这些旧的习惯思想也存在党员、老干部中间。丁雪龙认为,打铁先要自身硬,这个自身不仅有村“两委”成员,还有农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他在支委扩大会上,语气凝重地说出他的心事:“有人怀疑我回村的目的,说我有野心,如果说我有野心的话,我的野心就是希望丁家垅村人不再斗下去、不再穷下去。我们要去比,自己跟自己比,自己跟邻村比。我不想让丁家垅村贫困村帽子一直戴下去,留给我们的子孙。”

丁雪龙的话语不高,却是沉甸甸的,落地有声。秤在心里,谁又不会称量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