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探讨阿根廷的货币体系

深度探讨阿根廷的货币体系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根廷在1810 年独立以后,各地政治经济仍未实现统一,因而货币也不统一。该法规定,阿根廷货币单位为金比索和银比索两种。这种货币是迄今阿根廷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1951 年之前,阿根廷的纸币是在欧洲印制的。阿根廷人因此蒙受巨大损失。1983 年阿根廷不得不发行面值100 万比索的货币。为应付通货膨胀,1983 年阿根廷政府决定再次更换货币,发行名为“阿根廷比索”的新货币。

深度探讨阿根廷的货币体系

阿根廷在1810 年独立以后,各地政治经济仍未实现统一,因而货币也不统一。各割据政权纷纷发行本地区流行的货币。至1881 年之前,全国共存在3 个货币局,分别发行3 种货币。其中有西北部的拉里奥哈省发行的金币和银币。中部的科尔多瓦省发行的银币。沿(拉普拉塔)河地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发行的铜币。此外,各地还发行各种名目的地方钞票或代用币。

19 世纪80 年代初实现国家统一后,1880 年阿根廷成立了国家货币局,1881年发行统一货币——“国家货币比索”。1881 年以来,阿根廷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但却只经历了5 次货币改革,包括现行货币在内,迄今累计共发行过5 种国家货币。其中有:国家货币比索(1881—1969 年)、18188 号法比索(1970—1982 年)、阿根廷比索(1983—1985 年)、奥斯特拉尔(1986—1991 年)、可兑换的比索(1992—2001 年)、新版可兑换的比索(2002 年至今)。

(1) 国家货币比索(1881—1969 年)。按 1881 年批准的第1130 号法颁布发行。该法规定,阿根廷货币单位为金比索和银比索两种。发行银行负责发行国家货币的纸币。最初因本国不具备印刷能力,由英国代印制。后改为本国货币局印制。初期,纸币一比索的兑换率为一个金比索。1885 年取消纸币的可兑换性。1899年实行新的兑换汇率,并不断贬值。1927—1929 年恢复一比索兑换一个金比索的汇率,但仅实行两年,即因陷入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不断贬值,直至1970 年更换新币为止。这种货币是迄今阿根廷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这种货币的票面经历了几次大的更改,一次是 1897 年,一次是 1942 年。1951 年之前,阿根廷的纸币是在欧洲印制的。1951 年起,阿根廷引进意大利技术,开始在本国印制本国纸币。

(2) 18188 号法比索(1970—1982 年)。1970 年,阿根廷发行新的纸币,币名仍叫比索,但新币相当于旧币100 比索。这种新币是按第18188 号法发行的,因此也被称为18188 号法比索。20 世纪70 年代,阿根廷陷入严重经济危机,比索大幅度贬值,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发行这种新比索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恶性通货膨胀。阿根廷人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3) 阿根廷比索(1983—1985 年)。18188 号法比索生存了13 年就被更加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击垮,迅速贬值。1983 年阿根廷不得不发行面值100 万比索的货币。为应付通货膨胀,1983 年阿根廷政府决定再次更换货币,发行名为“阿根廷比索”的新货币。1 阿根廷比索等于10 000 旧比索。

(4) 奥斯特拉尔(1986—1991 年)。阿根廷比索仅生存了两年多,就被新币所取代。1985 年6 月,阿根廷发行新币“奥斯特拉尔”,新币与阿根廷比索的兑换率是1 比1 000。但是,奥斯特拉尔的汇率迅速下跌,到1989 年奥斯特拉尔兑美元汇率贬值了5 000%。(www.daowen.com)

(5) 可兑换比索(1992—2001 年)。1992 年,阿根廷全面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颁布并实施新的“可兑换法”,实行以外汇储备为基础的货币发行量制度的新货币制度和汇兑制度,发行新的货币“比索”。由于该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为可兑换的一比一的汇率,因而也被称为“可兑换比索”。废除旧币“奥斯特拉尔”。新比索与旧币“奥斯特拉尔”的兑换率是1 比1 万。这种一比一的固定汇率共实行了10 年,可兑换比索也存在了10 年。固定汇率的实施,对稳定货币和金融形势,遏制通货膨胀,发挥了重要作用。20 世纪90 年代的近10 年中,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下,阿根廷经济实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内外因素影响下,1998 年开始阿根廷经济陷入衰退,固定汇率及按外汇储备确定货币发行量的货币政策成为克服危机的主要障碍,2001 年年底终于爆发全面金融和经济危机。

(6) 新版可兑换比索(2002 年至今)。2002 年1 月,阿根廷废除“可兑换法”,废止固定汇率,实行货币贬值,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和有管制的自由兑换制度。废除实际上的美元化,实行比索化,强制按官方规定的汇率把全部银行美元存款实行比索化。其中一大部分存款被换成政府发行的长期国债债券。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比索全面贬值,到2002 年年底,比索兑美元汇率降到接近1 比4。这一次改革,阿根廷并没有发行新货币取代旧币,而是保留了旧币,只是实行了浮动汇率。但是,2008 年以后连续发行了4 套新版纸币,这些新版钞票被称为“新版可兑换比索”。新版钞票不仅图案和颜色有变化,而且面值也增加了500 比索和1 000比索的两种新钞票。2003—2012 年,阿根廷经济实现长期高速增长,货币也保持相对稳定,比索虽然不断持续贬值,但贬值幅度较小。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保持较高水平,金融形势稳定。但2012 年以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阿根廷经济随之陷入衰退。在这种形势影响下,通货膨胀上升,中央银行国际储备迅速流失,比索迅速贬值。中央银行为保持货币和汇率稳定,仍采取干预手段,控制比索贬值幅度,保持汇率稳定。2015 年政府更迭后,实行新的汇率政策,比索一度大幅贬值。2018 年1 月,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受此影响,比索兑美元汇率保持稳定,但继续小幅下降,1 月底,比索兑美元汇率为1 比19 左右,预计3 月份将达到1 比19.7。

1881 年以来的5 次货币改革的背景,都是长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形势,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政府不得不以更换货币为手段遏制通货膨胀。但是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经济和金融政策失误的情况下,仅仅更换钞票是难以稳定金融的。在上述6 种钞票中,除第一种流通了88 年外,其他4 种都很短命,最长的10 年,最短的仅仅2 年多。钞票的短命和不断更换严重破坏了货币的信用,使人们更加不信任本国货币,而追逐美元,使阿根廷出现了事实上的“美元化”。这是长期以来阿根廷人嫌弃本币追求美元的“美元化”心结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1992 年的改革,实施一比一固定汇率,更使阿根廷金融体系和经济在法律上“美元化”。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在短期内稳定货币,降低通货膨胀,无法根本解决长期通货膨胀恶化形势。每当经济衰退,金融形势恶化,比索必然贬值,恶性通货膨胀随之爆发。因而,不断更换货币不仅不能遏制通货膨胀,相反成为阿根廷金融危机和大动荡的标志,使比索成为世界上信用最差的货币之一,也成为阿根廷人心中的痛。

2002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阿根廷再次实施改革,没有更换货币,继续保留可兑换比索,但由于汇率的变化,持续不断贬值,现在的比索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比索。2012 年以后,阿根廷再度陷入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居高不下,2017 年通货膨胀率仍处于25%的高水平。中央银行预定2018 年降到19%。但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