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展:离我们有多远?

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展:离我们有多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全国货币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将扎实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范一飞表示,法定数字货币与纸币一样,本质上都属于纯信用货币,但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并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更高效率加以应用。研发日渐深入当前,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关注数字货币。有的国家明确提出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计划,如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央行早已宣布启动数字货币研究。

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展:离我们有多远?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全国货币金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将扎实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比特币不等于数字货币

说起央行数字货币,不得不提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二者都是应用区块链底层技术,并具有分散式账簿特点,因而很多人将其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信用基础的不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信用基础是数学算法,其价格取决于算法的可靠性及市场信心等因素,没有实际价值支撑,价值波动大。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也易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而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范一飞表示,法定数字货币与纸币一样,本质上都属于纯信用货币,但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并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更高效率加以应用。

“数字货币的产生与出现,遵循了货币演进的必然规律,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杨东认为,从历史进程来看,货币的载体由贝类、贵重金属演变为纸币,再到现代社会流行的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形式出现,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交易的便捷性和低成本,而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在未来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数字货币。

研发日渐深入

当前,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关注数字货币。有的国家明确提出了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计划,如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央行早已宣布启动数字货币研究。

在我国,自201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等展开了深入研究。(www.daowen.com)

作为一项新事物,央行数字货币必然有自己的存在形态,范一飞将其描述为“可以是一个来源于实体账户的数字,也可以是记于名下的一串由特定密码学与共识算法验证的数字”。这些数字货币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以更难篡改、更易线上和线下操作、可视性更强、渠道更为广泛的方式运行。

数字货币诞生于现有金融体系中,必然会受到现有支付体系、信息技术的影响。范一飞认为,同时,也需要与现有支付体系适当区分,以专注于自身服务领域,发挥其替代传统货币的功能。理论上说,支付体系主要处理的是广义货币中的活期存款部分,而数字货币则主要属于现金范畴

真正推出还需时日

未来,法定数字货币一旦真正运行,应用场景将会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其交易过程省去了中间环节,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参与,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将尤为深远。

当然,法定数字货币想要和现钞一样,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障碍,尽管如今的区块链被看作是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一样,前途不可限量,但目前还不够成熟,无法支撑庞大的支付系统。同时,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将会使点对点交易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原有的监管体系,容易为非法交易提供便利。此外,法定数字货币在使用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用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如何存储、管理这些资料,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也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安全等角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从探索到发行,再到被人们接受,仍然任重道远,短期内还难以对货币政策、支付模式产生大的影响。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有改动。)

评析: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品。随着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电子货币及信用卡不断普及,目前,各国又纷纷提出数字货币的概念,这表明信用货币正在取代纸币,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支付手段。马克思曾经断言:“信用货币属于社会生产过程的较高阶段,它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支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