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乡村振兴战略看中国农村脱贫的进展

从乡村振兴战略看中国农村脱贫的进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春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继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全面部署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又安排了阶段性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陈规陋习得到初步遏制。

从乡村振兴战略看中国农村脱贫的进展

杨春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继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全面部署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又安排了阶段性任务。2018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标中央顶层设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台专门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支持保障,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进,重要农产品供给有力有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供给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新建高标准农田8200万亩,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9.3亿亩,全年农机深松深翻整地1.5亿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到313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58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25亿亩,比上年增加1800万亩。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持续提高,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加快实施,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农业生产再获丰收,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粮食单产达到每亩375公斤、比上年增长0.2%,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农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质量兴农战略深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有力推进,种养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5%,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继续提升,全年农产品出口797.1亿美元,同比增长5.5%。

(二)乡村产业扎实发展,农村就业创业空间更加广阔。积极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发展更有活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速,共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农业产业强镇254个,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蓬勃兴起。乡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乡村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3∶1,比上年的2.2∶1又有新提高;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同比增长29%,接待人次超过30亿人次、同比增长36%。乡村产业在促进返乡入乡创业和农民就业增收上作用初显,2018年返乡入乡创业人数超过780万人,同比增长11.4%;在本乡镇内就业的农民工数量达1.157亿人,同比增长0.9%,增速比外出农民工高0.4个百分点;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7元,实际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增速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的2.71∶1下降到2.69∶1。

(三)乡村建设有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农村更加生态美丽宜居。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起步,大力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提升村容村貌等重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0多万套,建设美丽乡村8万多个。二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并向农村延伸,全年造林1亿亩以上,退耕还林还草1238.7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420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有序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31.8万公里,农村危房改造190万户,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到98%。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教育得到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持续加速,1631个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人数3700万人。文化体育服务持续改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深入实施。健康乡村建设有力推进,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6万个、村卫生室63万个,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人均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352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www.daowen.com)

(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力兴盛乡村文化,农村逐步焕发文明和谐新气象。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入开展,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持续实施,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效果显著,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更加有力,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强化。二是村民自治实践不断深化。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持续加强,村民监督委员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村民小组自治试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试点稳步开展,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三是乡村法治建设深入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达到1159个。平安乡村建设广泛开展,“雪亮工程”持续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国建成各级综治中心62.4万个,村级综治中心覆盖率达93.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依法严厉打击一批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村霸,农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四是乡村德治水平持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陈规陋习得到初步遏制。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喜庆热烈,形成弘扬农耕文明、提升乡村价值的良好氛围。

(五)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供给,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明确规定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护土地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全国土地流转比例达到37%。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迅速,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双层经营体制内涵不断丰富。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开展,“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一些地方在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和地上房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国办发〔2018〕16号)印发实施,更多土地收益用于乡村振兴。三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清产核资全面展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覆盖1000多个县市区,13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集体林区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深入推进。四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更加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作用日益明显。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取得新进展。

(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