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投资失控和调节机制缺陷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投资失控和调节机制缺陷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投资饥饿症”,资金使用的失控几度引起国民经济重大的比例失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投资失控,有其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也有因计划管理缺乏经验而引起的工作上的失误,但更重要的则在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所决定的经济机制的缺陷。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投资饥饿症”现象,正是这种经济调节机构的缺陷的一种表现。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投资失控和调节机制缺陷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在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忽视经济效益,追求高积累率,忽视投资效益,从而使建设规模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人们竞相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地上项目,争投资。上的建设项目越多,在建工程的竣工所需要的追加投资越大,争得的投资越多,待继续建设的未竣工工程就越大,这样就出现了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恶性循环。因此,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未能有效地实现投资的有计划的增长,反而出现了所谓的“投资饥饿症”,并由此引起资金使用的失控。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投资饥饿症”,资金使用的失控几度引起国民经济重大的比例失调。这种发展失控现象的原因何在?这是值得认真加以探究的问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投资失控,有其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也有因计划管理缺乏经验而引起的工作上的失误,但更重要的则在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所决定的经济机制的缺陷。

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其经济运行主要是依靠国家的力量来推动,而不是借助于基层生产单位自身的主动性,经济活动的发动、引导与调节,主要借助于行政办法,而不是依靠经济杠杆和依靠经济力(经济利益)的吸引。因此,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通行着一种产品经济的直接计划机制,无论是总生产、总分配、总交换、总消费等宏观活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甚至个人的经济活动,都一律要通过国家的直接计划来加以安排、指挥与控制,国家管理权力过度膨胀,成为经济唯一的调节者,而基层生产单位与个人缺乏决策权力。企业自主权的缺乏,使经济不具有自动运行的性质,也缺乏自我校正、自我调节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一旦超逾界限,即违反客观规律的要求,就不能及时地由经济的内在制衡力量与反作用自行校正,而只能在矛盾积累和明显暴露并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以后,经过重新修订和安排计划,借助于国家直接调控来加以校正和调整。由于国家和处在上层的经济管理机构不可能充分了解基层的情况和具体要求,也由于集权体制下复杂的决策程序以及其中难以避免的官僚主义,决定了唯一依靠国家直接调控和行政校正的旧体制,不可能正确地和及时地处理经济发展中必然要产生的各种矛盾,因而它就不可能保证经济实现经常的良性循环,一旦发生了指导思想和计划的失误,就会使业已扭曲的经济活动进一步偏离正轨,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www.daowen.com)

可见,传统经济体制是一种主要依靠外力推动和国家直接调控的体制,这是一种外动型的体制。由于它缺乏来自基层生产单位的自我发动、自我调节的功能,因而经济运行就不能不表现出僵化不灵的特点,它既不能在运行过热时自行减速,也不能在运行呆滞时自行加速。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投资饥饿症”现象,正是这种经济调节机构的缺陷的一种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