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社会主义理论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社会主义理论认识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一大进步。可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艰难中前进的,对传统计划经济的理论观念很难打破。关键在于把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迷误。我们当前的要点是要强化市场,所以就干脆定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来概念鲜明而准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社会主义理论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的?如果做一番历史的考察,人们可以看见,这个概念的提出也不是偶然的,它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加深的过程。直到80年代仍按50年代的标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我国搞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当然在50年代起了积极作用,它对发展我们的重工业,建立我国的工业化基础,是有很大效果的。但是,也带来弊端,带来了企业的效率较低,管得过死,把人变懒,把企业管死,产业结构失衡,特别是消费品匮乏,供应紧张,老百姓有钱放在银行里,买不到东西,消费受到抑制,不能促进生产,生产也因此缺乏动力。再加上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企业处于封闭状态,不能联合,致使产业结构难以优化

在80年代实行引进市场的改革,经济生活中有了个体经济,有了“三资”企业,有了集体企业,有了市场竞争。一旦引进市场,过去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弊端就暴露得日益鲜明:国营企业搞不赢乡镇企业,搞不赢“三资”企业。一旦打开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我们的问题更严峻。国内许多产品,不仅质量差,而且成本更高,在竞争中处于困境。我们对过去的计划体制不能全部否定,一说就把它吹了,但是的确必须冷静地看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所以我们当前换脑筋,就是要把传统计划经济的盲目性观念换一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拨乱反正,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利用集市贸易,利用市场作用。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三个提法并列。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一大进步。突破了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一个传统提法,是对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重要突破。1987年12月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利用市场调节,提出了逐步缩小指令性范围,而且有一个“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提法。十三大还提出了新经济框架:第一是企业要搞活;第二是市场体系要发育;第三是国家主要实行间接调控。十三大是市场经济理论向前的一个新的迈步,一个新的发展,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有新的突破。从1984年起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进一步强调市场作用,而且提出了一个市场经济调节的模式,即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是根据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做出的一系列新的发展。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对于10年改革、10年开放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方面的创造。1989年五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当然这一提法对比1987年和1984年的提法要差一些,理论上有些模糊不清。可见,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艰难中前进的,对传统计划经济的理论观念很难打破。关键在于把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迷误。(www.daowen.com)

我国引进市场的改革,经过不断深入发展,以其固有的逻辑导致了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尽管是不成熟的)的出现。1980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允许农民长途贩运,此后又放开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农村实际出现了一定范围的初始期的市场经济。农民适应市场的农副业生产,是由市场调节的,什么价格高,他就生产什么,不再由政府下达行政命令。这可以说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第一个板块。后来城市的个体经营,再加乡镇企业的市场经营,它们构成我国市场经济的另一板块。乡镇企业依靠市场,在市场上找原料、找资金、找销路、找劳动力,它依靠市场经济的活力,很快异军突起,几年之间成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结构。后来,国营企业进行扩权、下放自主权。四川的这项工作开始于1979年,先是5家,然后又是13家。国营企业下放自主权的改革,引进了一定的价格和市场机制,实际上市场机制进入了城市。我国城市那些在不同程度实行了放开的企业,借助于市场机制的活力在80年代取得大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搞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城市国营经济领域的改革步履维艰,出现了两种体制摩擦、僵持。一方面引进了市场,另一方面传统计划体制仍然存在,框架没变,企业要搞活,财政又有矛盾,物资管理又有矛盾,投资管理又有矛盾,外贸管理又有矛盾,信贷管理又有矛盾,企业搞活与原来体制下的计划、银行、财政、劳动都发生矛盾,还有企业搞活跟政府有矛盾。所以这时出现了双重体制的僵持:新体制要发展却发展不了,旧体制应该削弱又削弱不了。这是出现市场“疲软”、生产滑坡、效益滑坡的深层原因。1991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把这个问题作为最大问题来解决,提到了全党面前,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措施。这个新思路就是把企业推向市场。实际上是把市场作为我们摆脱困境的一个主要的改革方向。提出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面向市场,要增大市场调节的作用。另外,我们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形势,不能不重视市场,这不是什么理论争论,那已经是实践上的问题了。农民连年丰收,粮食多卖不掉,猪多卖不掉,农村市场压制了,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购买力提高受影响。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些困难,实际上也得解决市场问题,必须强化市场调节作用。

如果我们进行更高的理论反思,就会看到,我们今后的新体制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新体制,这个体制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模式。若要对这个新体制定个名,定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吗?当然也可以,有计划商品经济主语是“商品经济”,但是又有一个“有计划”,这容易在现在的思想背景下引起许多误解,而且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指令性计划还是指导性计划。定个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吗?也可以,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没有点到我们的要点。我们当前的要点是要强化市场,所以就干脆定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来概念鲜明而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