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资金供给制到资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型加速

从资金供给制到资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型加速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行的任务,不是按照市场原则供应资金,而是要通过筹集资金,更主要是通过发行货币,保证信贷资金的供应。而资金供应制下,使用贷款的利息,由行政确定,不体现供求作用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从资金供给制到资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型加速

1978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指引下,沿着引进市场机制路线前进。由于对国营企业实行扩权,企业有了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多种要素市场相继出现,市场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价格相继放开,价格机制开始出现。在那些放开了的领域(个体经济、三资企业农村家庭经营以及一些国营经济领域),价格—供求的机制开始形成和在经济运作中发挥作用。价格机制的引进和市场调节发生作用,是我国14年来经济活力增强,增长加快,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

市场机制也开始引入金融领域。14年来,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建立了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格局,扩展了信贷业务,增加了信用工具,开拓了金融市场,在信贷活动中开始利用与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上述金融改革尽管还是初步的,但它毕竟表明,信贷资金产品化和用行政手段来分配资金的传统金融体制开始被突破。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生产政府统一决策,资金银行统一供应,具体地说,国家定计划盘子,财政划拨资金,银行发行票子(补财政资金缺口)。就资金运行来说,传统体制是一种资金集中分配制,实行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的收益统统上缴国家,形成集中的财政资金,国家根据发展计划和经济运行的需要,将国有资金——财政资金和增加货币发行的银行资金——分配给企业。传统体制下的资金和物资一样,表现为产品,由政府(或银行)统一调拨和计划供应。传统体制下的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而只是分配国有资金的政府机构。银行的任务,不是按照市场原则供应资金,而是要通过筹集资金,更主要是通过发行货币,保证信贷资金的供应。这种资金供应制,带来以下弊端:(1)资金供应不同于商品流通。资金作为商品而流通,就要遵循市场规律,要受利率——资金商品使用的价格——的调节。而资金供应制下,使用贷款利息,由行政确定,不体现供求作用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例如,在过去银行贷款期限越长,利率就越低。(2)银行不仅要低息供应资金,而且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运作,对于亏损企业也要长期在资金上进行扶持,从而出现企业有亏损,银行背包袱的十分悖理的现象。(3)由于国有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这种利益机制的缺陷,使企业不关心资金经营的效果。另外,实行统负盈亏,企业不为它占用和支配的资金承担责任,经营亏损找财政,固定资产增添找国家,流动资金不足找银行,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和企业惯常的行为。这样,企业不仅资金占用量大,周转慢,经营效果越来越差,而且造成企业的资金饥渴,引起资金使用的浪费,促进信贷扩张,给银行带来增大货币发行的压力

总之,资金作为产品,以及企业吃国家资金“大锅饭”的资金供应制,一方面造成社会资金使用上的缺乏效率与严重浪费,使大量的社会资金为一些无效益的生产所占用,造成普遍的资金投入大,周转慢,产出少,效益差。另一方面这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体制,由于缺乏内在的自我抑制和外在的利率抑制,从而强化了企业的资金饥渴和银行的信贷扩张,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使用行政手段来分配资金。(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的信贷业务有了扩大和搞活,银行贷款对象多元化,对个体、私营等领域的贷款增大了;开展了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股票债券的流通也发展起来,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民间信贷也开始出现。这一切意味着银行和社会资金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但是仍然实行用行政手段管理信贷的体制,而中央银行采取贷款限额管理,切块下达,不许突破。尽管也综合运用其他经济手段,但调控资金运行的仍然是行政指令,而不是借助经济杠杆,特别是对利率这一调节手段利用不足,利率对信贷资金供求的作用发挥不够。

我国当前实行的资金限额管理,以及政策性贷款戴帽下达专业银行,仍然是一种计划供应资金的传统方式。在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当前,特别是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的搞活,发展的加速,要求有更加灵活的信贷资金的供应,要求资金高效益节约使用。不过,一些地方、一些企业拥有较快发展的各种条件,但是却为行政方式确定的信贷资金笼子所桎梏,这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十分显著的矛盾。还有一些地方、一些企业通过传统信贷资金供应方法轻易获得资金,甚至无效益地使用和占用大量银行资金,这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又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上述两大问题表明进一步改革传统的计划—资金运行体制已经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