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魏时期兴起的均田制度及其意义

北魏时期兴起的均田制度及其意义

更新时间:2025-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均田制”乃元魏统一北方后所建立,其施行范围,限于北方。当此之时,中原蒿莽,千里无烟,耕农既形缺少,政治动乱未已,故初时无完备之土地制度,至元魏统一北方,始立均田之制。均田之政遂得推行。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均田制为中国经济史上极有意义之制度,其制度精神乃自中国经术上有极深根源之井田主义出发。而此际人口与田地之适当比例,亦为促成此制之客观条件。此均属有利于国计民生之措施。

“均田制”乃元魏统一北方后所建立,其施行范围,限于北方。盖晋室南渡后,中原沦于异族,华夷之间及五胡内部战事延长,混乱经一百八十余年,苍生殄灭,函夏萧条,北方民族之健者,复大部南徙,井堙木刊,阡陌夷灭。当此之时,中原蒿莽,千里无烟,耕农既形缺少,政治动乱未已,故初时无完备之土地制度,至元魏统一北方,始立均田之制。考元魏为鲜卑牧人所建之国,初处代北,俗尚牧畜,后略定中原,方知农事之利。乃规中国之制以兵屯田,及秩序渐定,流亡复集,行计口授田之制。如天兴元年给民耕牛,计口授田(《魏书·卷二》),太宗永兴五年,置新民于大宁川,给农器,计口授田(《魏书·卷三》)。孝文帝太和元年,诏敕所在督课田农,一夫制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余力,地有遗利(《魏书·卷七》)。由屯田至计口授田,孝文以前行之已五十年,阅时既久,自由兼并,因缘发生,耕农之田,仍难均平,孝文乃于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诏略云: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畔亩而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见《魏书·卷七》)。次年二月立党、里、乡三长,定户籍(同上)。均田之政遂得推行。其内容如次: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再易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授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殁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授,诸桑田不在还授之限,但通入倍田分。(谓桑田盈则入倍田之内)于分虽盈,殁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有露田充倍。

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婢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授之法。诸有举户老幼癃残无授田者,皆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授。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还授民田,恒以正月,若始授田而身亡,及买卖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还受。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役有土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无桑之乡,准此为法。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民有新居者,三口给地一亩,以为居室,奴婢五口给一亩,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课种菜五分亩之一。诸一人之分,正从正,倍从倍,不得隔越他畔,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若同时俱受,先贫后富。再倍之田,放此为法。诸远流配谪、无子孙及户绝者,墟宅、桑榆尽为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给其所亲,未给之间,亦借其所亲。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符,卖者坐如律(《魏书·卷一百一十》)。

魏孝文以后,各朝续布均田令,而以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之令,史记较详。其令云: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为丁,十六以上,十七以下为中,六十六以上为老,十五岁以下为小,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役,免租调。京城四面,诸坊之外三十里内为公田,受公田者,三县代迁户,执事官一品以下,逮于羽林、虎贲各有差,其外畿郡,华人官第一品以下,羽林、虎贲以上各有差。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永业田,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二品嗣王以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以上及皇宗一百人,七品以上限止八十人,八品以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奴婢限外不给田者,皆不输,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不在还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者,给麻田,依桑田法(《隋书·卷二十四》)。

北周田制,史册所记甚简,《隋书·食货志》仅言凡人口十已上,宅五亩,口九已上,宅四亩,口五已下,宅三亩,有室者,田百四十亩(《隋书·卷二十四》)。

均田制为中国经济史上极有意义之制度,其制度精神乃自中国经术上有极深根源之井田主义出发。盖北朝尚经术,尊周礼,名儒辈出,如北魏之崔浩、李安世、李冲,北齐之杨愔,北周之苏绰、熊安生等,对当代政俗俱有贡献。而此际人口与田地之适当比例,亦为促成此制之客观条件。(https://www.daowen.com)

均田令施行范围属于一般之人民与田地(太和九年令明显规定均给天下民田,即人多地狭之乡亦行之)。通北朝(后魏、北齐、北周)诸令观之,一夫一妇合受田,自八十亩至百四十亩,奴婢及牛按规定增加。园宅依人口而定,自一亩至五亩有差。

均田令有露田与桑田之别,授田、还田之详细规定,在原则上禁止买卖田地,消灭私人地租。但为因应时势起见,有露田与桑田之分,倍田之法,卖余买不足之法,宽乡与狭乡之法,俾因时因地得以调剂均平;及其均平既失,兼并复作,然后再行均田(魏宣武帝及东魏神武帝各有令均田)。此制立法之用意,不在乎使人民之耕地面积永久绝对平等,而在确立一种田的上限与下限,以为均调之准绳,减少田地垄断,使人民有利用田地之均等机会,并杜绝过去冒荫之弊。此均属有利于国计民生之措施。纵然在制度本身尚有若干弱点,但从大体上言,其历史价值不可抹煞,对于当时国富增殖与国家财政,确有明效(近人訾均田令不彻底,谓其未能完全废除田地私有,未能依绝对平等原则分配田地,此乃不明当代史实之迂说,盖就经济进程言,并无所谓超越时间与空间之彻底的经济制度也)。

【按:《魏书》称李安世主给事中,上疏云: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窃见州郡之人,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毁,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又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侥幸之徒兴,繁多之狱作,欲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经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魏书·卷五十三》)。因此,后代史家有认为均田制度倡议于李安世者,但李疏未系年代,按其内容着重解决经界纷争,并未载均田施行方案,而观前引魏初计口授田及立三长制在李疏以前诸事证之,似均田制未必以李疏为唯一之根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