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创新路线的探索和发展

产业创新路线的探索和发展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加快农村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走市场化反贫困的发展道路,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选择,也是实现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最重要支撑。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市场化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最终选择。

产业创新路线的探索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和基础[12],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脱离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谈共产主义,那就是臆想。当生产力处于停滞不前或者缓慢发展阶段时,贫困问题将逐渐滋生并普遍蔓延,当贫困问题达到极端时,生活必需品的斗争将重新开始,任何陈腐污浊的东西都将再一次出现。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将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将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幻想,为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加快农村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走市场化反贫困的发展道路,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选择,也是实现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最重要支撑。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市场化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最终选择。在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指的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之上,各类龙头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将农业活动中的各个利益环节整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村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就是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系统地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模式,使之与市场有效联结,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以及专业化。

在2000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农业产业化得到充分肯定,会议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可以更有效地参与到市场中并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一方式应当得到鼓励和支持。[13]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产业扶贫得到高度关注,纲要中指出,扶贫工作需要充分结合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特色支柱产业的茁壮成长,培养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切实有效的实现脱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结构应当适当调整,在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各组织的带领下,贫困农户积极参与,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www.daowen.com)

产业扶贫,在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任何区域的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组合。由于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就决定了各个区域内的竞争优势,区域内的主导产业类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呈现不同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