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的问题导向分析

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的问题导向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实施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问题,但随着社会化的转型和实际需要,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伴随着社会的加速转型和深度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指向问题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的加速转型。

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的问题导向分析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当公民的收入水平低于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支出时,公民可根据相关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向政府申请资金或者实物救助。我国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制度之一,其根据城乡居民的不同划分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种。在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实施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问题,但随着社会化的转型和实际需要,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

伴随着社会的加速转型和深度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指向问题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的加速转型。转型即意味着转化和过渡,在转型期内“相对于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结构性转型作为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以特有方式规定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源配置的方向”[21]。长期以来,我国的贫困救助对象主要以绝对贫困人口为主,即以绝对贫困标准确定救助对象,对其实施最低生活救助,强调救助的基础性和低层次性,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由于年老、残疾、灾害等诸多因素而造成生活贫困时,不至于陷入无助的生活困境。这种以绝对贫困为标准的社会救助,是对于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制度的“兜底”,也是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进程中制度断裂和真空的一种填补和替代。[22]但这种救助方式,无论在范围还是实施效果上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大量社会风险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种绝对贫困的救助面将日趋缩小。(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