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质化比较

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质化比较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新区的初始目标是本土高新技术产业化,属于培育内生型竞争力的开发区,但从高新区的经济指标表现来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偏离,而技术创新的优势并不显著。表2-142004年高新区三资企业科技经费投入情况资料来源:科技部“2005年三资企业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分析”。

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质化比较

高新区的初始目标是本土高新技术产业化,属于培育内生型竞争力的开发区,但从高新区的经济指标表现来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偏离,而技术创新的优势并不显著。具体表现为:

(1)以大型生产型项目为主,技术性收入比例低

从高新区企业技工贸收入的结构可以看出,高新区内的企业是以产品生产体系为主、以商品流通为辅的结构。1991—1999年间,高新区技术性收入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1999年仅为3.8%;从2000年起逐步回升,但增幅缓慢;同时,产品销售收入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却持续上升。2005年国家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中,技术性收入仅占到6.0%,有84.5%为产品销售收入,5.6%为商品销售收入(图2-11)。

图2-11 1991—2005年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收入结构示意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科技部“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1)(2002)(2003)(2004)(2005)(2006)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高新区内亿元以上经济规模企业占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比例持续上升。2005年,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亿元以上3389家(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2家,50亿元以上67家,30亿元以上73家,10亿元以上377家),虽然仅占高新区企业数量的8%,创造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出口却占到全部企业总量的88.6%、89.9%和95.9%(图2-12)。但亿元以上经济规模企业的技术性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要明显低于经济规模较小的企业(图2-13)。

图2-12 亿元以上经济规模企业所占比例变化

图2-13 2005年不同经济规模企业的技工贸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科技部“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6)”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2)外资企业比重持续提高,但其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并不明显

在高新区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本土支持新企业启动的条件不足,通过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来引进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疑是一条现实的途径。从历年的发展看,外资企业占高新区全部企业营业总收入的比重持续提高(图2-14)。但从外资企业的经济指标表现来看,外资企业对于高新区的贡献主要在于经济总量的提高和出口创汇方面,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并不明显。外资企业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主要是通过产品链条内的垂直分工,在我国投资进行低附加值零件的生产和整机装配,同时进口凝聚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部件。据全国的数据显示,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919.64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2182.48亿美元)的比重为87.96%;其中,加工贸易1801.7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3.86%[12]

图2-14 外资企业营业总收入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科技部“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2)(2004)(2006)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2005年,高新区三资企业R&D投入260.3亿元,占全部高新区R&D投入的32.3%,低于其产品销售收入和营业总收入所占比例10多个百分点;R&D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和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较高新区平均水平低1个和0.6个百分点(表2-14)。

表2-14 2004年高新区三资企业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科技部“2005年三资企业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分析”。

2004年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技工贸收入结构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技术性收入比例分别仅为3.1%和4.5%,低于全部企业技术性收入比例的平均水平(5.8%);而产品销售收入比例则分别达到90.0%和88.1%,为各经济类型企业之最(图2-15)。

(www.daowen.com)

图2-15 2004年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技工贸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2004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整理绘制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高新区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大专以上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29.7%和35.0%,低于高新区平均水平(39.2%)(图2-16);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仅为7.0%和9.5%,大大低于高新区平均水平(14.5%)(图2-17)。

图2-16 2004年各经济类型企业大专从业人员比重

图2-17 2004年各经济类型企业中高级职称从业人员比重

显然,高新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主要是成型产品和成熟技术的生产型企业,关键的研发活动并不在区内,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对于提升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有限。

(3)研发孵化功能趋于下降和弱化

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R&D投入从1992年的15.2亿元增至2005年的806.2亿元,年均增幅约为35.7%。但从1992年至2000年,R&D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年仅为2.0%。从2001年起,这一比例才开始缓慢回升(图2-18)。

图2-18 1992—2005年国家高新区R&D强度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科技部2002—2006年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4)工业增加值率水平较低

工业增加值率(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是直接衡量行业附加值率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增加值率相对较高。增加值率的高低也反映了一个行业的创新模式和竞争程度。以自主开发为主的创新模式其增加值率一般会高于以引进生产为主的模式;一个国家如果在某个行业具备技术领先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该行业的增加值率也会处于领先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对手的不断进入,导致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使得整个行业的平均增加值率下降。理论上讲,高新区作为发展本土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应该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但事实上,200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3.4%,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表2-15),而且甚至低于高新区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23.6%)。

表2-15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

资料来源:OECD,结构分析数据库2005和研究与发展统计2005;转引自中国科技统计网,高技术产业数据(2005)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两类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自2001年起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而高新区的平均水平要明显低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图2-19)。这固然与高新技术企业行业竞争加剧有关,但也明显反映出高新技术企业的附加值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图2-19 两类开发区历年工业增加值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2005)(2006);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技部2002—2006年历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相关数据整理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