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特征概述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特征概述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结构的健康程度。总的来看,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生活较为宽裕的群体。一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二是东部沿海地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攀升,西部地区则出现比例缩小现象。三是中等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户籍制度阻碍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成为阻碍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重大障碍。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特征概述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结构的健康程度。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高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数是稳定的、积极的、向上的。一个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摆脱贫困、免于贫穷、实现了小康生活、生活不断宽裕的社会;是一个收入增长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个体间生活质量总体相似,居民间、城乡间和地区间差距不大的社会;是一个免于恐惧、诚信友善、公平正义、享有尊严、精神富有的社会。显然,这样的社会结构有赖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对规模占了社会主体的大多数,这样的结构一旦形成,不仅经济的稳定性较好,社会和谐程度也将大大提高。[2]

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特征呢?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背景通常比较好;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完全约束下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效应,可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易于形成专家、职业群体;有部分固定资产。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基本得出判断,中等收入群体首先是一个生活质量的概念,其次才是一个收入分配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反映城乡结构的概念,还是一个反映社会职业结构的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国别的概念。总的来看,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生活较为宽裕的群体。这个群体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较强的消费能力,受过良好的教育,多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托力量。可见,中等收入群体不再是一个根据“收入”的单一指标可以准确定义、说明和描述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职业、国民素质、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结构特征的综合指标的概念。(www.daowen.com)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还有一些国别特征。从职业类型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总体上属于第三产业的职业,包括机构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约占就业人口的50%。其次为第二产业的生产及运输工人(约占28.1%),再次为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约占21.3%)。从结构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三个特征。一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GDP 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的绝对值仅达到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20 世纪70 年代末的水平,按照1975 年美国劳工统计局计算中等收入群体的测量标准,当时美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70%以上,远高于我国目前水平。二是东部沿海地区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攀升,西部地区则出现比例缩小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显示,2005—2013 年,按照收入衡量的东部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从53.30%上升到66.65%,同期西部则从21.23%下降到14.37%。三是中等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2012 年我国的职业中产阶层在城市中占比为35.74%,在农村占比仅为3.93%,前者为后者的9 倍以上。户籍制度阻碍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成为阻碍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重大障碍农民工仍然是循环于城乡之间的流动群体,难以融入城市居民群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