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次分配:全面了解基本情况

初次分配:全面了解基本情况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有数据的统计中,可以总结出我国初次分配的基本概况。第一产业方面,劳动者报酬占比相对较高。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介于40%—60%,最低为2007 年的41.8%,最高为2017 年的60.1%;建筑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介于50%—60%,最低为2005 年的51%,最高为2015 年的62.5%。

初次分配:全面了解基本情况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按劳分配,即根据劳动计算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即考虑土地、资本、管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从现有数据的统计中,可以总结出我国初次分配的基本概况。[3]

一是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波动上升。从绝对数值看,我国劳动者报酬逐年增加。2002 年我国劳动者报酬为5.9 万亿元,到2017 年已达到42.33 万亿元,增长了近6.2 倍,年均增长14%,可以说我国劳动者报酬的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相对数值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有高有低。2002 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为48.4%,随着我国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使得2005 年和2007 年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有所下降,这两个年份分别为41.7%、41.4%。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也迈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相对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此后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有所上升,2010 年为47.3%,2012 年上升至49.2%,2015 年又升高至52.1%,尽管2017 年(51.4%)略有下滑,但仍高于50%。

二是不同行业劳动者报酬占比存在差异。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生产特点,由于始终存在这些固有特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存在差异。第一产业方面,劳动者报酬占比相对较高。农、林、牧、渔业主要依赖劳动投入进行生产,所以劳动者报酬占比可以高于80%,甚至达到100%。第二产业方面,劳动者报酬占比中等。纺织服装皮革产品制造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介于40%—60%,最低为2007 年的41.8%,最高为2017 年的60.1%;建筑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介于50%—60%,最低为2005 年的51%,最高为2015 年的62.5%。第三产业方面,劳动者报酬占比相对较低。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波动较大,最低为2005 年的23.8%,最高为2015 年的52.7%,不过基本低于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大致介于20%—50%,最低为2007 年的25%,最高为2015 年的46.5%,同样低于同时期的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介于15%—30%,最低为2007 年的16.5%,最高为2002年的29.4%,属于相对较低的行业;金融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介于20%—40%,最低为2002 年的23.2%,最高为2005 年的39.6%,也属于相对较低的行业。(www.daowen.com)

三是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较为符合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劳动者报酬有着不同的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真实的劳动者报酬占GDP 比重相对较低,2010 年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 比重大多超过50%,而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 比重约为44%,我国大致落后发达国家6—10 个百分点。[4]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人均收入比较低的国家,公司化的水平往往相对较低,各个行业的个体经营所取得的混合收入比重较高,相对挤占了劳动报酬的比重。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高,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低于第一、第二产业,因而经济越是发展,第三产业占比越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却可能越低。劳动者报酬占GDP 比重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提高而逐步提升,但劳动者报酬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要与经济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状况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