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工业化的贡献

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工业化的贡献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表面现象看,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是快速工业化的过程,这应该是合理判断。因此,工业化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于工业是经济的一部分。方程式的设定旨在验证工业化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形式为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变动。回想一下,中国的工业增长趋势与整体经济增长趋势是一致的,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工业化的贡献

就表面现象看,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是快速工业化的过程,这应该是合理判断。在表5-1所示的全球化年代的经济增长国际比较之外,必须注意到,同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在1980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比重为17.8%,2000年增长至32.4%,2014年更增长至56.0%,同期不包括中国(大陆)的东亚地区所占的比重则分别是8.0%、11.7%和8.6%(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图5-1列出了中国经济的工业部门相比于其他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发现,以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曲线,一直以来都远远超过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曲线。这意味着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生产率提高的收益从工业部门转移到了经济的其他部门。两条曲线之间逐渐扩大的差距进一步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率转移往往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加速。因此,工业化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在于工业是经济的一部分。而且,它反映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业充当了非工业部门增长的一个引擎,也因而成为整体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

注:A=(Yi/Li)/(Yn/Ln),B=(/Li)/(/Ln,其中,Y=GDP及其组成部分,按当前价格计算,*表示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据;L=劳动力从业者人数。下标in分别表示中国经济的第二产业(即工业加建筑业)和其他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各期《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图5-1 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978—2014年

然而,由上述描述性分析所做出的判断不一定得到标准的增长核算分析的明确支持。为了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以及工业化的作用,下面两个方程可被应用:

其中,小写字母qlk分别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劳动就业总量增长率以及资本投入总量衡量指标的增长率;m为工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长率。这两个方程是从标准新古典经济学中推导出来的,其中lk被视为q的独立决定因素,而生产率增长g被假定为外生决定因素。方程式(1)的设定是为了检验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存在报酬递增,这反映在系数(bK+bL-1中。方程式(2)的设定旨在验证工业化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形式为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变动。(www.daowen.com)

表5-2的上面部分给出了将(1)和(2)两个方程式应用于1978—2014年中国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从方程式(1)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下,中国经济增长是由投资扩张(bK)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g)的增长是不显著的,并且,在增长过程中没有报酬递增的迹象,这反映在不显著的系数(bK+bL-1)值上。这些结果虽然看似异常,但与不少的有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4)但是,从方程式(2)的分析可见,一旦引入工业化进展作为解释变量,则除了它本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也变成了显著。

回想一下,中国的工业增长趋势与整体经济增长趋势是一致的,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来回顾一下对于图5-1含义的讨论,其中显示生产率提高已经从中国经济的工业部门转移到其他部门。因此,得出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显著的分析结果,这应该是合理可信的。

表5-2 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1978—2014年

注:(1)括号内为t值;***,**和*分别表示1%,5%和10%显著性水平;(2)分析数据的时间区间为1978—2014年。有关这些数据处理的解释,请参阅文本。

资料来源:工业增加值和对应就业量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各年,资本数据是作者估算所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