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纲要》,提出土地持续管理目标: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将技术、政策和能使社会经济原则与环境考虑融为一体的行为结合起来,以便同时实现保持或提高生产力与服务(生产性)、降低生产风险(安全性或稳定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退化(保护性)和社会上可接受程度(可接受性)。据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应充分体现以下五方面。这五个层面分属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维度。
1.土地经济可持续性
(1)土地生产性。指的是土地利用应该有利于保持或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以保证土地利用的效益,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用途的产出效益。土地资源利用所获得的财富和利益应该是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可以保持不断增加的。
(2)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在经济上必须合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是为了获得利益,所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不会使土地退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效益或报酬应该超过成本。
2.土地生态可持续性(https://www.daowen.com)
(1)资源保护性。指土地资源利用应该在不破坏水土资源或者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潜力的情况下进行。强调的是土地利用自身内部生态效果即土地自身质量和数量的保护。
(2)土地安全性或稳定性。指土地利用方式应该与主要环境条件实现协调,以降低生产风险,侧重土地利用的后期外部性生态效果。在土地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些利用的后期影响是在使用时无法预料的,为此必须进行利用的后期影响分析,建立一个可以降低风险性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可能发生的风险,比如土地资源利用加速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3.土地社会可持续性
社会可接受性。指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被社会的接受程度和社会承受能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应该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的可接受性具有全局意义。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被某个区域或某个阶层接受,但对整个社会是有害的,那么这种土地利用也是不能持续的。因为社会不会允许其长期存在。因此,社会可接受性还与土地利用的公平公正性直接关联。一方面,土地利用应该能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使人们平等享用土地资源权利和机会,并通过公共参与方式沟通参与土地利用决策,形成土地利用中的人与人间公平和区域与区域间公平。另一方面,能满足后代人生存与发展需要,留给后代人公平的权利和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