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企业能力成熟度理论看企业管理优化

从企业能力成熟度理论看企业管理优化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MM使用五个不断进化的层级来表达软件生产能力,包括:初始级,混沌的软件过程;可重复级,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已定义级,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已管理级,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级,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CMM同时就不同层级成熟度的组织的改进方向,从方法论、过程工具和战略、战术的角度做出部署,从而提高组织在CMM的层级评估结果。

从企业能力成熟度理论看企业管理优化

成熟度模型是最早于1987年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受美国国防部委托对软件开发过程能力进行管理的评估标准。其最初被称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CMM),随后经过几次修订,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模型。该模型作为一种软件评估标准在全世界推广实施,主要用于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评估和改进。该模型的核心内涵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各发展阶段的描述。该模型用于评价软件组织现有的过程能力,查找软件质量及过程改进方面最关键的问题,从而为选择过程改进策略提供指导。

CMM使用五个不断进化的层级来表达软件生产能力,包括:初始级,混沌的软件过程;可重复级,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已定义级,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已管理级,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级,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某个组织会按照一定的模型指标被评定为某个层级,相应地,该组织即就软件能力方面达到某种成熟度。例如,被评定为优化级的组织,可以认为组织达到完全的成熟度,一般而言具有一套特定的方法论、规范和实践经验,团队可以以一种可靠的、可预见的和可重复的方式生产较高质量的软件。被评定为初始级的组织,可以认为该组织在软件能力上完全不成熟,一般而言软件开发目标不可预见或者无法管理,组织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沌状态”,其成功与否并非依靠组织,而更多的是依赖个人。CMM同时就不同层级成熟度的组织的改进方向,从方法论、过程工具和战略、战术的角度做出部署,从而提高组织在CMM的层级评估结果。

以CMM为基础,学者结合实践经验,逐渐开发出一系列成熟度理论模型,如制造成熟度模型[制造成熟度等级(manufacturing readiness level,MRL),用于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技术是否成熟,以及技术转化过程中是否存在风险,从而管理并控制产品生产,使之在质量和数量上实现最佳化,能为企业提高制造水平提供指导依据]和智能电网能力成熟度模型(smart grid maturity model,SGMM,是一个管理工具,提供帮助组织了解当前智能电网部署和电力基础设施性能的框架,为建立有关智能电网实施的战略和工作计划提供参考)等。(www.daowen.com)

总体而言,成熟度理论是一套管理方法论,能够精炼地描述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成熟度通常被描述为几个不同的成熟级别,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定义、相应的标准及实现的必要条件。从最低级到最高级,各级别具有顺序性,每个级别都是前一个级别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向下一个级别演进的基础,不同的级别体现了事物从一个层次到下一个层次层层递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基于过程、层级和管理的逻辑,成熟度模型也逐渐成为多个学科开展管理工作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