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本书理论创新及改进探讨

本书理论创新及改进探讨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纳和总结了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本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从提出到推广实施的时间不长,本书对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把握是否准确和完整还有待实践检验。由于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获取连续完整的实践数据还比较困难,所以本成果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略显不足。

本书理论创新及改进探讨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推进,人口非农化、农地非农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土地节约高效利用,城乡差别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同时推进,大中小城市建设与小城镇发展同时推进,以人为本,集约紧凑、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市场主导、政府促进的城市化道路。本书将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做上述概括,力图融合“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和“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理论。

(2)阐述和比较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6个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4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道路及其特征,并系统深入地分析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演进及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之争,为有效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提供理论支撑,丰富和完善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的理论。

(3)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进程。

(4)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可行路径,探讨如何进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建设投融资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便更有效更合理地完成中国城市化进程。

(5)归纳和总结了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

本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从提出到推广实施的时间不长,本书对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把握是否准确和完整还有待实践检验。

(2)本书研究选取的国别数量,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数量有限,使城市化与城市化道路的国际比较研究的全面性略显不足。

(3)由于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获取连续完整的实践数据还比较困难,所以本成果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略显不足。因此,后续研究一是要增加国别数量,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数量,使国际比较研究更加全面;二是要密切关注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情况,力图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三是要注重对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实践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加强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

【注释】

[1]吴良镛,吴唯佳,武廷海.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科学新闻,2003(17)。

[2]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World(www.daowen.com)

[3]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1.

[4]http:∥it.chinairn.com/news/20190319/100005231.html.

[5]http:∥www.qqjjsj.com/show151a30151.

[6]《“十五”计划详说》编写组.“十五”计划详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学习读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279.

[7]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8]罗思东.从小城镇到大都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演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6).

[9]项继权,王明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动力机制与创新突破.城市观察,2015(5).

[10]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第二集).人民日报,2017-07-19(9).

[1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www.gov.cn,2014-03-16.

[12]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47-148.

[13]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