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用力与用心不可少

用力与用心不可少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肯干”与“做好”之间不仅有用力,还有一个不应该忘记的就是用心。用力是自始至终按照一个方法,不去改变,不去创新的工作。在进行工作时,首先要调查分析“肯干”与“做好”间的条件。不如试着由用力向用心转变,你会发现有天壤之别的效果。用力使人停滞不前,用心使人进步。与此相对的是“用心型”员工。相反,对于自我忍耐,自我“用力”,十年如一日,工作一点也没有进步。

用力与用心不可少

苦干与巧干之间有区别,在企业经常能听到有些人豪情万丈地说:“只要肯干,就能做好。”我虽然理解对方的心情,我却不能同意其观点。

为什么?因为这种观点在“肯干”与“做好”之间省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肯干”与“做好”直接结合起来就好了,但可悲的是我们不是超人而是凡人,在两者之间“实施”是必不可缺的行为。这就是常常纠缠我们的“用力”,由于这个原因,一般“肯干+用力=做好”这个公式是成立的。根据这个公式,两倍的工作量就需要两倍的时间和流汗量。因此个人的性情、努力、忍耐等左右着结果。当然这种思想有其局限性,不能所有的事都是“只要肯干就能做好”。

但是“肯干”与“做好”之间不仅有用力,还有一个不应该忘记的就是用心。

用力是自始至终按照一个方法,不去改变,不去创新的工作。用心首先要考虑工作方法:“怎样做才能做好?”“可以采取哪些更好的方法?”“有和现在不同的方法吗?”并且在做的过程中,要始终考虑改善方案。

在进行工作时,首先要调查分析“肯干”与“做好”间的条件。“必须做什么样的准备,怎样改变现在的条件才能做好工作。”这才是推进工作的好方法。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万能的,开始你不一定马上想出好的主意和方法。总是反复同一种工作方法使自己疲惫、厌倦。不如试着由用力向用心转变,你会发现有天壤之别的效果。

用力使人停滞不前,用心使人进步。(www.daowen.com)

公司内部难做的工作,分配给新职工,他们也许会发牢骚,这时老职工的反应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力型”,他们会对新职工说:“我们也是从这种辛苦的工作中走过来,不要说了,忍耐忍耐,你们慢慢就习惯了。”于是,新职工也在忍耐和管理者的重压下慢慢习惯下来。但是,工作方法也是按照师傅们传授的,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变化。不久,又有新职工进来,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教育新职工,依然重复同样的事。这样,无论经过多少年,工厂的技术水平也会一直在原来的水平徘徊。

在这种“用力型”的员工中,不一定都是每天在喊“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别废话!”的鹰派人物。也有人明白“这样工作,我们太辛苦了”,但他只是口头说一说,自己仍会重复同样的工作,这就是柔软派“用力型”。这些人都不能成为使员工成长,管理水平提高的力量。与此相对的是“用心型”员工。你可以观察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特别是对于难做的工作或问题点的表现。他们总是在想“有没有好办法?有没有改善的方案?”如果是聪明的上司,会给他们如下的暗示或主意:“如果这样做怎么样?那种方法你可以考虑”。严厉的上司也许会这样:“自己考虑,想办法去做吧!”

软硬两种管理者有不同点,但是他们不追求自我忍耐和自我“用力”,而是重点在于探索工作窍门和工作改善。这样的工作氛围会给员工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由于大家都“用心”做工作,员工能在工作中学习到各种技能并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工作也会安全、准确、快速地完成。这种成功的体验决不会一次就结束了,它定会产生更多的改善。这决不会是一个人的成功体验,一定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体验。它会唤起每个人的改善欲望和潜力,随着这种氛围和行动的长期积累。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都会发生良好的巨变。

相反,对于自我忍耐,自我“用力”,十年如一日,工作一点也没有进步。会有怎样的不同呢?我国过去的师徒制度,按照父母兄长教的,凡事“忍”字为先。如果要提出意见或提出改善方案会被骂:“一边去,你现在还嫩。”在过去,那种缺少独立思想和追求科学改进,缺少变化的时代,也许不错。但在日新月异和多样化的今天,我们不能每天忙忙碌碌,却停滞不前,而必须要“用心”工作并使工作每天都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