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有效倾听:探索沉默处世哲学

有效倾听:探索沉默处世哲学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刘邦的谦虚和智慧相辅相成,才成功解决了这一危机。刘邦听了表示同意,认为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定都长安之后,萧何留在长安,负责处理日常朝政,并主持修建未央宫。刘邦忧虑时局,与部下谋划破楚之道。刘邦从两种不同意见中,迅速辨明是非,随即命人把刻制好的印信销毁,躲过了一场即将引发的灭顶之灾。刘邦重用谋臣,但并不为谋臣所左右。

有效倾听:探索沉默处世哲学

汉高祖刘邦既没有秦始皇的残忍果决、唐太宗的英明神武,又没有成吉思汗的英雄气概,就连鲁莽好杀的项羽似乎也比他在后世有更多的“人气”。但是他却能开创汉朝盛世,对汉民族起到深远的影响,连唐太宗也“言必称汉”。这都归功于他善于用人、能听意见。一次,刘邦在成皋战场作战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正巧派使者来,说齐国这地方的人奸猾伪诈,南面还有楚人虎视眈眈,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立即勃然变色,大怒道:“我在这里危在旦夕,他却想称王!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身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聪明的刘邦立即明白了张良的意思,于是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亏得刘邦机灵,这一番“复骂”天衣无缝。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刘邦的谦虚和智慧相辅相成,才成功解决了这一危机。刘邦的谦虚还体现在他并不只是听张良、陈平这些有名谋士,只要别人的进言有道理,无论出身地位,他都乐于纳谏,这更显示出了他“择言”的眼光和度量。刘邦迁都长安就是因为一个叫娄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刘邦听了表示同意,认为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还赐姓“刘”给这个士卒。而且,即使进言违背了自己固守的信念,刘邦也愿意改变。定都长安之后,萧何留在长安,负责处理日常朝政,并主持修建未央宫。刘邦回来,见到宫阙异常壮伟,却发了脾气。萧何委婉解释道:“正因为天下尚未安定,才可以乘机修建宫殿。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天子以四海为家,没有壮丽的宫室不足以显示威严。陛下为天下惜财,当然也是圣者仁心,那就不让后来和后世的建筑超过它好了。”高祖一听终于露出笑容。西汉建都长安,历时二百余年而不变,更不用说后来的隋唐也因循汉朝建立的宫殿,没有劳民伤财。这确实有赖于当时的长远考虑。刘邦身边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雄才大略,所献计策也并非均为良方,有的甚至是毒药。公元前204年,楚汉在荥阳对峙长达10个月之久。刘邦忧虑时局,与部下谋划破楚之道。郦食其进言说:“秦朝灭掉六国,六国的后代没有立足之地,陛下若能重立六国的后代为王,授予他们印信,则天下臣民均能归附汉王。”刘邦听后,觉得可行,遂命人刻制印信。但此计遭到张良的反对,他说:“天下游士随从陛下奔走四方,不就是为了盼望得到一点封地吗?如今恢复六国,游士没了指望,还有谁会追随陛下呢?”刘邦从两种不同意见中,迅速辨明是非,随即命人把刻制好的印信销毁,躲过了一场即将引发的灭顶之灾。刘邦重用谋臣,但并不为谋臣所左右。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在各方不同意见的争论中,分辨出正确的航向,应该说,这才是管理者应该具有的大智慧。(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