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联保共济,守望相助维护社会稳定

联保共济,守望相助维护社会稳定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宗法、地缘传统浓厚的中国社会,借血缘、地缘之道义,推行联保共济,于强势欺凌之事有所制约,于贫弱破败之虞有所保护,的确在守望相助保障基层稳定方面,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观之,联保共济机制,在促进乡村守望相助,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

联保共济,守望相助维护社会稳定

在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中,联保连坐往往作为野蛮落后的制度设计而备受诟病,其中株连九族的连坐法,尤其令人毛骨悚然。其实联保连坐之法,古近皆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起源相当古老,沿革极其绵长,其中不无长久的借鉴价值。该制度设计的初意,在于联保共济,守望相助。《周礼》曰:“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西周立什伍之法,目的在于“使之相保相爱,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

联保连坐之法,后世演变为保甲制度,并与乡约、里社、社学、社仓等,合为乡治制度的有机整体。连坐之要义,在于使乡党宗族之间互相牵制监督,约束不法行为;与之相应,还有联保共济的义务,使之相救相周、守望相助,这也是乡约“德业相励,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题中应有之义。抛开联保共济的功能而论保甲连坐之残酷性是不全面的,也无法解释其顽强的生命力。

事实上,古代社会后期保甲制一直是与乡约、里社、社学、社仓等制度相结合的。宋代保甲负责催税、防盗、防火之事,知情不报者连坐治罪,而同时负责管理社仓以全周济,并以保甲法进行管理。元代行都图,多因袭宋代乡都保制,村社组织负责劝导乡里,助成风俗,设有村社之约,以处罚之法来进行管理,并办有社学,对乡村子弟进行教育。明清里甲和保甲除负责田粮丁役、教化乡民、整顿社会治安等官差之外,还负责办理各种社会福利事务,如救灾赈济、修筑河堤等。近代公民主体观念兴起,民国初期曾废除保甲连坐之法,但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复广推保甲制度,实行“管、教、养、卫”并重原则,“管”重在自治兴事,“教”重在政教守法,“养”重在自养互助,“卫”重在自卫卫国,从管理、教育、经济、军事四个方面对传统治理智慧进行借鉴吸收。

可见,在宗法、地缘传统浓厚的中国社会,借血缘、地缘之道义,推行联保共济,于强势欺凌之事有所制约,于贫弱破败之虞有所保护,的确在守望相助保障基层稳定方面,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而言,其作用主要在:一是促进劳动互助。在个体生产条件下,农忙季节缺乏劳力之家不足以应付,则民间可自行联家互助[4]。二是促使困窘相助。小农经济极其脆弱,因灾因病皆可致其陷入困窘,作为宗亲、乡里,有所救助往往可以免其破产。三是促生丰歉相济机制。歉收之年,生计维艰,不少人可能铤而走险,关联紧密的有力之家有救济之义,有的宗族、乡村建有义仓、社仓,也可起调剂作用。四是增强代际发展动力。联保共济增强命运共同感,合力追求代际发展,举宗族、乡村之力兴办公益事业,尤其是兴学重教,创办义学、社学以教子弟,有利于淳厚民风的形成。

由此观之,联保共济机制,在促进乡村守望相助,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在现代法治条件下,废弃连坐之法,弘扬共济传统,在基层治理中依然有可取的智慧价值。

【注释】
(www.daowen.com)

[1]《管子·小匡》。《管子》一书多为战国时人所作。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华书局,1988年。

[3][清]佘余端:《岩镇志草·艺文上》。

[4]洪武二十八年,应天府上元县典史隋吉“请命乡里小民或二十家或四五十家团为一社,每遇农急之时,有疾病则一社协力,助其耕耘”,得到朱元璋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