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特点分析

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特点分析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种忧思结合,形成了乡村建设思潮,因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吸引、培训了大批知识分子下乡,号称有“四千弟子”成为乡建工作骨干,梁漱溟将之称为“知识分子下乡运动”。可以说,知识分子走向民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建运动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特点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内在动力是建立现代国家的社会诉求。但由于积贫积弱和旧势力的强大,政治变革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基层社会变革,新政权陷入各种势力的长期纷争。这种状况引起不少辛亥革命元老的忧思;而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代新的具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而又富于为国为民情怀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看到国家进步在基础层面的缺失,志愿深入乡村做基础性的社会改造工作。两种忧思结合,形成了乡村建设思潮,因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实验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

1.直接推动者多是具有现代意识和情怀的社会精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动者,大多是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和情怀的有志之士。他们当中,有的是当年深受辛亥革命思想熏陶的热血青年,对革命后的国家和社会建设保持执着的追求;有的是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对中国社会如何走向现代有着深入思考的思想家,或者留学西方深受自由平等价值观影响的学者。前者如黄展云、卢作孚、彭禹廷等,他们都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过20年代大革命打倒旧军阀,对在现有体制内着手民生主义建设怀有极大的热情,想通过自身努力把三民主义付诸实践,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后者如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接受了西方的平等观念,怀有较强的平民情怀,对中国社会底层状况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有自己的看法,并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造乡村基层社会,为国家现代化奠定基础。这些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都具有中国传统士绅阶层的家国情怀和实践理性精神,无论他们实践的结果如何,从其出发点来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探索。

2.自上而下的权力助推和资源输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直接推动者,主要是一些本土成长的头面人物和留学归国知识分子,总体而言自身能量有限,主要借助权力资源助推他们的社会实践。20年代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动员和思想解放运动,许多军政大员也乐于借此壮大自己的政治资本,这客观上为乡建派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平台。他们有的人借助自己掌握的资源推动实验,如黄展云以省农工厅厅长自任模范村村长,动用了不少省里资源;卢作孚官商两栖,既有行政资源又有物质资源;彭禹廷掌握实力不凡的民团实力,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号召力。但更多的是借助地方大员的支持,如梁漱溟在山东,借助韩复榘的支持,他的乡村建设研究院被赋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和财政权,乃至有“山东第二省政府”之称,他用乡学、村学替代基层治理机构,没有高层的赋权也是难于贯彻的。晏阳初在河北、湖南的实验,也是得到省级大员的邀请和国民政府民政部的支持。他们的实验成果,很重要的依赖,是特定时期自上而下的权力助推和资源输送。(www.daowen.com)

3.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服务意识及其中坚作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知识分子走向社会的时代,社会大动荡、大变迁和社会思潮的活跃使知识阶层充满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所揭示的中国工农生活状态和乡村社会的落后情景,引起了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强烈共鸣。他们虽秉持各自的信仰和主义,但在改变乡村落后面貌方面的认识有很强的共鸣,而且愿意走向民间投身于社会建设实践,这是当时很突出的一个时代特征。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吸引、培训了大批知识分子下乡,号称有“四千弟子”成为乡建工作骨干,梁漱溟将之称为“知识分子下乡运动”。晏阳初学成归国立志不做官、不发财,以造就“新民”为己任,动员大批知识分子离开城市象牙塔,钻进平民泥巴墙,与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传播科学知识,改良农业技术,开展农村普查,培养了大批知农支农的人才。卢作孚的北碚乡建,也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参与,培训了近千名建设骨干,还一度出现“三千名流汇北碚”的生动场景。可以说,知识分子走向民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建运动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4.建设重点的基础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以建设现代乡村为目的的社会改造运动。由于古老乡村长期的落后和蒙昧,作为首次自觉改造乡村社会的努力,注定其着力点只能是基础性的,也就是以现代性建构为目标,初步改变乡村发展的各种基本条件,为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奠定基础。从各乡建实验点来看,着力点不外乎:一是普及乡村教育,初步推广农业科技,旨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生产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建设公路、电话等现代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旨在打破农村封闭环境,扩大农民视野和活动空间,促进乡村物资和生产要素流通;三是改变农村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发展乡村现代健康事业,旨在改善农民生命质量和精神面貌;四是改造社会管理组织形态和生产组织形态,旨在打破顽固落后的社会秩序,培养平等意识、公共意识、协作意识和自治精神,从基层层面奠定现代社会建构的基础。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有一定成效的,许多迥异于传统社会的变化,多于此时才深入到乡村社会,如农业科技、现代医院、建制学校、机船航运、公路、电话、民主自治等新生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