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坚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机制

坚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机制

更新时间:2025-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级党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乐于奉献为民,按照规定表彰和奖励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坚持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除了以上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的重点内容以外,还必须注重强化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1.健全强化农村工作的改革创新机制

注重发挥改革创新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推动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推动“三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把农业农村发展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

2.健全强化农村工作的财政投入机制

注重发挥财政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3.健全强化农村工作的规划导向机制

注重发挥乡村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导向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发展。(https://www.daowen.com)

4.健全强化农村工作的法治保障机制

注重发挥法治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作用,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健全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法治化水平。

5.健全强化农村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注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人才红利在乡村振兴中释放能量。《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做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当前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厘清农村人才队伍基本结构与功能。对于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应更多运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出台的政策措施更多地放在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破除人才成长障碍因素等方面;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的供养、培养和建设则由政府承担,或者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为补充方式。各地应做好县域农村人才队伍的细化分类统计和统筹使用方案,列出建设与培养目标,将农村人才使用和培养落到实处。二是坚持“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促进农村人才队伍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一方面是“输血”,加强“山海”人才协同发展,实施欠发达地区人才扶持工程,引导科技人员到欠发达地区工作,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欠发达地区就业。当前,选配大学生村官、派驻第一书记等都是有效做法,还要改变农村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局面,让走出去的人回流,把经验、技术、资金等带回家乡。另一方面是“造血”,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头雁工程”,培养选拔好村党支部书记,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优化乡村干事业的营商环境,让人才有信心和决心扎根乡村创业就业。比如,对返乡创业人才和本土产业人才要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

6.健全强化农村工作的考核监督机制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必须强化考核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抓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健全考核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上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对下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开展督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抓好农村工作特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贫困县精准脱贫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上级党委统筹安排实施,考核结果作为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二是依法依规问责。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以及党政机关各涉农部门,如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农村工作职责,应当依照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予以问责。三是加强正向激励。各级党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乐于奉献为民,按照规定表彰和奖励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