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让小镇与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如何让小镇与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更新时间:2025-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当时心想,台湾很可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地方文化的价值。我们试想国际的旅客会如何看待我们的家乡呢?我想,或许从台湾社区营造的政策发展方向来看,是有脉络与轨迹可循的。台湾通过产官学研的联动,在全台各地的偏乡、小镇与部落都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实验、学习以及企业的跨界合作机会。

文:何培钧

台湾“天空的院子”创办人

台湾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

何培钧26岁创立天空的院子,使其一举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民宿,40岁的他将当初创业所在的小镇孵化成为全台湾唯一一个教育政策研讨发布的示范点,未来10年他还会将经验输出至整个亚洲。他与乡村的死磕,从来无畏。

在他看来,乡村振兴是一个具有格局视野的工作,必须以更细腻的态度,让乡建项目产生价值意涵,无论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与马来西亚都面临着城乡均衡议题的挑战。唯有人心重生,乡村才得以创生。

十五年前,大学二年级的我,当时第一次到访南投竹山,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我意外发现了一座占地九百多平方米的百年建筑废墟,这对于当时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当时心想,台湾很可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地方文化的价值。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有没有可能将这些即将失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与讯息,重新召唤回当代的社会?

为了能够将台湾传统建筑废墟的文化重新修复回到社会理想状态,我必须要让未来到访的人们停留的时间足够长,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百年建筑文化的魅力。因此,我决定通过运营民宿,使其成为进行地方传统文化倡议的教育载体,而不能让其沦为只是卖房间的赚钱工具。在确定了这个方向之后,我从大三、大四就开始独自跨系、跨校地自学上课,直到大学毕业当兵退伍之后,我直接选择以创业的方式,开始了与台湾社会对话的探索。这个过程历经千辛万苦,我需要面对举债千万的银行贷款的严峻挑战,还要说服表哥先停掉外科医生的工作一年来陪我一起重建这处废墟。我们表兄弟两人在山中修屋,顶着从家庭到社会的全面批评与反对声浪的压力,最后终于完成了《天空的民宿》这一作品,它也成为十五年前,能够唤起全台湾社会政府与民间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翻修与保存意识的运营活化的典范。

回想起当时举债千万,在被南投县政府封山的竹山大鞍社区展开艰难运营的那段时期,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经常要一个人整理九百多平的园区,打扫所有的房间,还要跑各种合作的业务。有人来住宿的时候,我会担心打扫得不及时,压力大到很想崩溃,但没人来住的时候,我又会担心民宿倒闭。总之,不管有没有住客,我每天都处在崩溃的边缘。但是,纵使当时自己的人生被搞得焦头烂额,我居然从来没有过一丝想要放弃的念头!走到今年我已年到四十,面对此时的人情世故,我经常回想起当时二十六岁的义无反顾,内心仍然深感荣幸,因为,我真的不是为了开民宿而去开民宿的,我是为了文化保存的责任与使命,让自己成为一位民宿经营者而接受这份挑战。

因此,民宿本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而不能沦为只是赚钱的工具对吧!

为了让我们的民宿能与当地产生紧密的共生关系,里面的家具、被单、餐具、灯饰等等,都使用的是当地生产的产品,房客在民宿亲自免费体验过后,如果喜欢这里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手机订购新的回去。这种运营方式的概念就像是有房租收的IKEA,一来能够增加民宿的收益,二来能使民宿与社区的合作更紧密,最后还能够塑造区域的品牌形象。因此,将经营的点线面串接的观点就成为台湾在社区运营的基础观念中“民众”的意识,也就是不能只有自己受益,要全力以赴地与地方社区民众大家一起共好才是。

天空的院子

竹青庭人文空间(台西车站二楼)

后来,随着台湾观光产业政策目标的确定,许多乡村开始进行民宿辅导、餐厅转型以及小旅行培训的计划,推动了国民旅游周休二日的生活形态改变,台湾的观光旅游风气开始兴盛,游客逐年攀升,竹山小镇当时每年的游客都以数万人的趋势增长,尤其我所身处的竹山大鞍社区当时观光游客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我们却也意外地发现,虽然当地的观光游客量与产值都增加了,但人口数量却没有明显提升,甚至造成了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那为何在观光政策之下,从政府到民间共同努力追求的“旅游人数”与“观光产值”无法解决地方永续发展的问题?当大家为了快速达到观光产业所需要的人潮与钱潮的绩效目标,导致全台湾几乎每个观光区域的商业业态,很大比例的货都是从外面批进来的,卖给外面的游客居多。因为批货的成本很低,所以卖给外面的客人所能收获的利润很高,只要一过手就是一个经济产值。但是几乎所标榜的产品与服务,与当地一点合作的关系都没有,因此,这种观光政策所创造的其实是离开社区经济的贸易经济。除此之外,政府为了短期的热络景象,拼命举办各种活动来炒热人气,短期“虚胖”的热闹导致地方居民的房租飙涨!房租涨了有当地人的份,赚钱却轮不到当地的人,这种不利于地方居民在当地稳健生活的观光机制,使地方居民非常容易就会把家里的房子租了卖了之后就搬离开了。当大量的外地人开始冲进来做生意,你将会发现地方的文化开始消失了,生态开始被破坏了,你所认识的当地的人们都走光了,结果政府还需要编列更多的预算,来重新修复被观光人潮与钱潮破坏掉的所有东西,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观光发展状态。

我们不能因为观光人潮与钱潮两个数字,毁掉了家乡的人、文、地、产、景这些如此美好又弥足珍贵的东西。

因此,我们特别容易观察到,当一个地方通过政府大型的预算投入之后,短期的“虚胖”热闹造成当地人潮钱潮的“虚胖化”现象,导致几乎所有的观光业态都发展为一致化、雷同化以及没特色化的讽刺景象。我们试想国际的旅客会如何看待我们的家乡呢?地方的孩子又如何去认识自己的故乡呢?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重新建立起对家乡品牌的守护意识,用心努力地做出属于自己乡村独到细致且令人感动的产品与服务,这更是大家未来要努力前进的方向。那么到底该如何通过民间意识,重新建立家乡品牌普及化的观念呢?我想,或许从台湾社区营造的政策发展方向来看,是有脉络与轨迹可循的。(https://www.daowen.com)

在台湾,「社区营造」观念是从2025年台湾的文建会提出“把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作为一类文化行政的新思维与政策”来作为主要目标时产生的,主要政策是为了整合人、文、地、产、景五大社区发展方向。政策推动至今,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时间。台湾通过产官学研的联动,在全台各地的偏乡、小镇与部落都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实验、学习以及企业的跨界合作机会。尤其大学的社会责任计划(USR)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CSR)等机制,都能够充分将各方的资源投入社区的永续均衡发展的生态中。因此,台湾从国小、国中、高中到大学的教育脉络当中,以“社区地方问题里面,隐藏着国际视野”为学习契机,而大学还会更积极地带着能够让地方学校建立认识故乡并且活化地方的方法与工具,展现在未来乡村人才教育发展重要的趋势上。也因为长期推动的原因,台湾青年开始在近几年积极地投入到全台各地的乡村复兴活化工作中,让台湾老年化的乡村,出现青年创造力的身影。

要用在地的材料做出来产品(避免批外面的货卖给外地游客)

台西冰果室(把竹林种在冰淇淋上)

台湾社会如果要缩小城乡的问题,就要赋予孩子未来能够将城乡“移动”的能力,地方的孩子需要具有创生的素养,大人需要具有实践的美德

四年前,我们在竹山镇上将原本废弃的台西客运站重新承接运营,我们希望这座车站能够通过企业的经营成为当地孩子未来的风土学校。车站的二楼原本是司机的宿舍,我们运用竹山当地的竹子,将5500多条竹篾以手工方式编织出一家地方特色的餐厅。农夫种什么菜,我们就出什么样的菜单。一楼候车大厅,我们则将其改造为一家冰淇淋店。为了保护竹山竹子的生态,我们要鼓励更多人使用故乡的竹子,才会有更多竹农愿意保留竹林,我们将竹山的竹林“种”在了冰淇淋上,形成特色的产品风格,也使车站一楼不但成为人气空间,还成为地方的社区教材。如果让到访竹山台西车站进行体验的消费者,从产地、餐桌、空间、建筑、农业到生态,参与地方社区的议题感受非常深刻,也就能够让观光客成为社会学家,让外地人像竹山人一样拥有责任意识,这种创生旅游的趋势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方向。在大家齐心协力的经营之下,没想到原本早已没有公车而且被地方游民盘踞的废弃车站,居然让公车重新复驶回来了!因此,这座车站不只是我们在地方经营的车站,还是成为有公车回来的客运站!当这个消息传回到地方之后,竹山的国小、国中与高中老师都带着学生,一起重新回来参访观摩车站,我们要创造一个具有地方美德,并且人人心之向往的教育场域,重新让地方的孩子真正地认识有大人亲力亲为的故乡。

由于联考教育体制,每年被送到城市发展的孩子人数,远不及我们在地方所能带回来的青年人数。

台湾在2025年正式进入了地方创生元年,主要为了应对城乡发展落差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甚至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的社会发展趋势。在各种挑战之下,每个地方为更积极地应对台湾均衡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建立一套鼓励人口回流的支持系统。从短期人口移动(例如观光人口、关系人口等等),或者长期人口移动(例如创造地方的就业、创业、退休移居的人口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目标。

因此,大家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能够将竹山台西车站的创生聚落打好基础,使其发展为未来能让更多青年积极持续回流的友善环境。我们开始建立的“竹山光点小聚”青年回流招募计划,是在每个月最后一个礼拜五的晚上七点,鼓励大家一起回到竹山,关心自己的故乡!并建立一套重新构建与地方关系、资源共享以及专案协力的共好发展平台!这个由民间企业自发性发起的聚会,持续至今,已经九年的时间从未间断,长年积累下来,似乎已经成为地方社区重要的文化脉络而非短期活动,吸引了许多外地青年回到故乡进行家乡的创业企划,也紧密对接了地方的关系!于是,竹山台西车站周遭,创造了许多青年回流创业的经典个案!前年开始,我们将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的合作团队,通过数位科技导入,让回来竹山创业的青年朋友们能够把家乡创业企划书通过远端视讯设备跨海与海外的团队进行讨论与交流,让更多青年有意愿回到竹山。大家意外发现,原来竹山是一个可以协助青年回流,又能够与亚洲接轨的场所。当你看见那些回流的青年朋友们,倾注全力地为家乡做出希望能够被世界看见的产品与服务时,充满魅力的神情,我想当地的大人们,一定要更努力地建立起能够让更多青年充满信心的社会。

原来,在竹山小镇里发现的亚洲视野,真的好美!我们想要带着更多地方的孩子,去看看那片风景,他们一定会永生难忘。

那么台湾城乡的未来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呢?台湾早期通过观光产业形态进行乡村经济振兴的方式,形成了民宿、餐厅等多元丰富的组和,带动了观光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于是人潮与钱潮涌入了小镇、农村与部落。看似热闹富裕起来的乡镇,背后却隐含着更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开始看见乡镇地方的文化、生态、教育等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正在逐渐消逝。因此,民间必须展开自下而上的地方永续支持系统,同时,建立起一种新的数位生态与永续机制,来降低舒缓所谓的农村硬体建设,招商运营以及政府长期补贴所导致的发展困境。

因此,为了能够将支持系统复制外扩,我们选择将数位科技导入地方创生,完成台湾地方创生的最后一里路。2025年我们正在南投竹山小镇上建立亚洲地方创生中心,从地方创生人口回流,以及在联合国永续发展指标(SDGs)和企业社会责任(CSR)架构下,建立一个解决台湾未来城乡落差的支持系统,引导台湾每年百亿规模的企业CSR预算,并思考如何能够让回乡的创业团队与企业社会责任预算通过数位平台进行媒合,同时通过专案数位化进行数据足迹的侧录,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决策系统,目前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在台湾的北中南东以及离岛进行数位中心的落地运营规划,正式进入数位创生的城乡发展历程。

虽然,在疫情的冲击与苦难之下,大家都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也要重新思考,疫情的冲击,是否也能够带给我们重新省思的力量,并将其转化成为心存感激的礼物?尤其,两岸的乡村振兴之路,如果我们能够藉此携手前行,共同努力,一起打造出人人心之向往的乡村,我想那样的美好画面,一定是隽永携长。

扫码了解更多何培钧的乡创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