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村创新:文化输入的乡创机遇和可能性

乡村创新:文化输入的乡创机遇和可能性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在谈论乡村创新的中国乡创之路时,很少有人想到养老、图书馆、美术馆等这些业态适合出现在乡村里,但它们存在的模式也确实给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机会和可能性。在中国的乡创案例中,诸如天空的院子、桃米村等案例,都是由返乡创客支持的乡创实践。当然安徽的碧山村,诸如寒玉、左靖他们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到乡村里进行“乡创”的艺术家实践。本文原刊发于《时尚旅游》2021年6月号总第313期原文题目《中国乡创之路》

乡村创新:文化输入的乡创机遇和可能性

乡创的核心产能体现在文化的持续输入,而不是文化的来源。当我们在谈论乡村创新的中国乡创之路时,很少有人想到养老图书馆、美术馆等这些业态适合出现在乡村里,但它们存在的模式也确实给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机会和可能性。如果能亲身体验这些乡村里的生活和产业形态,一定会发现中国“新乡村生活”的诸多乐趣。

本文为《时尚旅游》杂志对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旭进行的采访。

如果追溯中国乡创的步伐,其实早在两千年初就有了不同模式的先驱者,但“乡创”这个定义是在2015年才在乡村创客峰会上被具体提出来。关于这个词语,不同领域的人有着不同的解释,文创从业者认为它是“乡村文创”,创业者解读为“乡村创业”,政府层面将其理解为党建引领,有些媒体将其总结为“乡村创意产业”。这诸多的解释都有各自的角度和道理,综合来讲,乡创的概念与我国政府层面提出的“乡村振兴”概念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在乡村基础建设的基础之上,融入诸如内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软实力”,并发展成为具体的产业形态,这就是“乡创”的基本定义。

那么重返乡村中的“桃花源”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呢?日本艺术家、策展人北川老师在日本为我们做出了全面的全域旅游实践,他所提出的“用艺术激活乡村”的方式主要针对日本乡村的空心化现状,不建新房子,不建新路,利用空闲的空屋再建造打造艺术品,把游客的注意力重新带回乡村。他所引导的大地艺术祭主题是:艺术走出白盒子,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应的成就,还让很多人走进乡村,了解了乡村的魅力。之所以说这个案例是成功的,是因为北川老师在做第一场艺术祭之前花了4年时间走访当地的每一户居民。他很尊重村民,也很关注当地村民对这件事情的想法。经历了4年的游说,所有的村民都了解这个艺术祭的含义,也是发自内心的支持这件事。当日本的乡村老人看到年轻人来的时候,他们的生命也被激活了,这种耐心是中国的乡创产业非常值得学习的精神。而且大地艺术祭的后续商业模式也有着持续的文化输入,人们每次去会住个五六天,在衣食住行购上都有全面的消费,在商业模式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全域旅游实践。

由此可见,从最直接的表现上来讲,很多“乡创”的产业形态体现在文旅行业中。吃、住、行、游、购、娱这些住宿、餐饮、研学、手作、文创产品形成了乡创产业最常见的形态,这是因为这些产业也能和文化创意的模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除此之外,养老、图书馆、美术馆等不同的乡创模式也是存在的,这或许是比较特殊的模式——当我们在谈论乡村创新的中国乡创之路时候,很少有人想到这些业态适合出现在乡村里,但它们存在的模式也确实给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机会和可能性。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乡创先驱者们的案例,在乡村有了合适的文化资源体入驻之后,一个成功的乡创项目还需要这些文化内涵的持续输入。从乡村创客峰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的成功经验来看,每一个成功的乡创项目都有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坚持这件事。即便是在项目初始时,项目理念还不是特别清晰,在能够提供文化输入的人的长期参与下,也能够把项目做得日趋完整。在中国的乡创案例中,诸如天空的院子、桃米村等案例,都是由返乡创客支持的乡创实践。而诸如袁家村的郭书记这样的案例,从一年的200万的年营收做到一年十几个亿的收入,更是在本地实践者的带领下完成的。因此乡创的核心产能体现在文化的持续输入,而不是文化的来源。在乡村建设造成的硬件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文化的输入,贯穿业态的创造设计、持续经营、产品产出等全环节,才能形成好的乡创产品,因此人才的持续驻扎也是“乡创”的关键议题。(www.daowen.com)

在中国的乡创进程中,也出现过非常多的优秀案例,诸如松阳县的乡创起步就非常早。他们的做法是在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支持下,把建筑当成一种文化输出的手段,吸引了优秀建筑师的加入,创造出很多优秀的建筑,从而吸引一个圈层的到来。随后对综合的、复合的产业的关注,使之成为一个可持续的业态,诸如过云山居、翎芳魔镜等。

而袁家村是由本地村民郭书记带领,走美食文化的输入路线。袁家村的先天优势是拥有完整的建筑集群,在基础建设上不用做出特别大的改变和投入。基本的改造加上导向明确的美食文化输入,最终形成了营收非常高的一种乡村创意产业模式。

当然安徽的碧山村,诸如寒玉、左靖他们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到乡村里进行“乡创”的艺术家实践。诸如猪栏的民宿、酒吧、产品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碧山村的发展是又早又全面的。碧山村还有中国最早的先锋书店——碧山书局,这是文化属性输入,也带动了碧山村本地文化的研究。还有与日本D&Department合作的工销社,是中国非常早期的手工艺文产品化,也借鉴了日本的乡村创意产业思想。如果能亲身体验这些乡村里的生活和产业形态,你一定会发现中国“新乡村生活”的诸多乐趣,和我们一起到乡村探访“桃花源”吧。

本文原刊发于《时尚旅游》2021年6月号总第313期

原文题目《中国乡创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