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传播的模式优化为:探析信息传播的模式

信息传播的模式优化为:探析信息传播的模式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信息传播过程、性质、效果的公式。2)香农-韦弗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又称为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图9-13信息传播的德弗勒模式这一模式分析了A,B,C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馈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此模式强调信息传播同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显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信息传播的模式优化为:探析信息传播的模式

信息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信息传播过程、性质、效果的公式。卡尔·多伊奇(Karl W.Deutsch)1963年在《政府的神经:政治传播与控制的模式》一书中曾论述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模式”的主要优点。首先是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在这一方面,模式能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标准的图景。其次是模式具有解释功能,它能用间接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其三,模式具有预测功能。利用模式进行研究,可以对事物运动的过程和结局进行预测。因此,借助于对传播模式的研究,可以将传播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简洁化,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传播过程,表现出在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但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联系,能够显示传播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而可以分析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传播效果。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反映不同观点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多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有以下几种:

1)信息传播的“5W”模式

信息传播的“5W”模式又称为传播的政治模式。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5个环节和要素构成,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该模式于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后被广为引用。西方学者认为“5W”模式概括性强,用5个要素将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加以描述,对信息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忽略了信息传播中的“反馈”传播因素以及这种反馈对于信息交流过程的影响作用,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又称为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和W.韦弗提出。其特点是解释了信息传播的基本组成部分,即信源、信道、信息、信宿和噪声。西方学者认为,此模式开拓了传播研究的视野,模式中“噪声”的引入表明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噪声”不仅限于信息传播的“渠道”。

图9-10 信息传播的香农-韦弗模式

3)两级传播模式

20世纪40年代,两级传播模式由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此模式强调“舆论领袖”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西方学者认为,两级传播模式综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但夸大了“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性,把信息传播过程简单化了。其将受众截然分为主动和被动、活跃和不活跃两部分,不符合信息传播的现实情况。此模式以后演变为多层次的N级传播模式。

图9-11 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模式

4)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模式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W.Schramm)提出,是较为流行的人际传播模式。此模式强调传者和受传者的同一性及其处理信息的过程,揭示了符号互动在传播中的作用。图9-12中的“信息反馈”,表明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

图9-12 信息传播的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交流双方的互动性和循环性,体现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互换,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受双方所共享”,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其缺点:一是没有反映出信息交流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自媒体”等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二是没有反映出信息交流双方存在的差异性,即信息传播中信息交流双方往往是非对等关系。(www.daowen.com)

5)德弗勒模式

德弗勒模式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声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施拉姆模式与德弗勒模式在既往的模式中补充了反馈因素,因而更符合信息传播的互动特点。

6)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B.韦斯特利和M.麦克莱恩提出。图9-14中X指信源,包括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事件或事物;A为信息传播者;B为传播信息的受众,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一个社会系统;C为信息传播路线上的把关人,他们从A或X处选择信息传播给B,B得到的是经过C过滤后的信息;F为反馈信息,其中FBA指受众(B)向原始信源(A)的反馈,FBC指受众向传播组织的反馈,FCA指把关者(C)向传播者(A)的反馈;X′指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X"指媒介组织向受众传递的加工过的信息。

图9-13 信息传播的德弗勒模式

这一模式分析了A,B,C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馈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图9-14 信息传播的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7)波纹中心模式

波纹中心模式由美国信息传播学者R.E.希伯特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图9-15中“代码”指文字符号系统,“调节者”指政府、团体、消费者,“过滤器”指文化和社会系统,“信息放大”兼有空间和心理的含义。

如图9-15所示,信息的大众传播过程犹如投石于水池中产生的现——石子击起波纹,波纹向外扩展到池边时,又向中心反向波动;在扩展和回弹的过程中,波纹(即传播中的信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此模式强调信息传播同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显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图9-15 信息传播的波纹中心模式

信息传播学研究中使用模式方法建构的传播模式,实际上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传播是一个从传播者到受传者的信息流通过程。在信息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模式中,可以体现出从信息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在信息传播学简短的历史中,信息传播学者构想和提出了许多的传播模式,从早期的传播模式建立直至网络传播模式出现以前的传播模式,虽数量不下百余种,但是都未摆脱线性传播的基本特征,即传播学的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5W模式)。

实际上,所有对传播模式的表述可以归为两大类,即表征传播过程及结构的模式(如基本模式)和表征传播要素关系的模式(如影响、效果、受众、媒介模式)。比较而言,前者更是对传播本质的整体把握。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在解构信息传播中所引入的两个视角——过程观和结构观,传播学基本模式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由此,拉斯韦尔公式即成为认识、研究传播的核心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