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肩负引领钢铁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任

肩负引领钢铁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任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冶集团以冶金建设为立足之本、根基之源,肩负着引领钢铁工业走向更高水平的重任。2020年,面对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迭代升级,中冶集团再次明确提出,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升级版,不仅要矢志不渝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走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责任,更要承担起带动和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使命。

肩负引领钢铁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任

冶金建设在推动中国钢铁工业跻身世界前列、服务世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挺起钢铁脊梁的“国之重器”。中冶集团以冶金建设为立足之本、根基之源,肩负着引领钢铁工业走向更高水平的重任。作为中央企业,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中冶集团必须持续提升冶金建设这一传统核心竞争力,使主业更突出、优势更彰显、力量更强大,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冶金报国的职责使命。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严重萎缩,对于困境重重的中冶集团更是致命打击。作为一家完全依附于钢铁的传统冶金老企业,在冶金市场的大幅萎缩和效益下滑的影响下,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集中爆发。在当时,中冶纸业、中冶恒通与中冶葫芦岛有色三家兼并重组而来的企业亏损状况最为严重,被中冶人形象地称为“三座大山”。2012年,中冶集团亏损高达73.6亿元,在中央企业亏损排名第三,企业震荡、人心混乱,出资人、资本市场和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2012年“9·5”会议是彪炳中冶史册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构建“回归主业”的发展模式,决心专注于有能力做、擅长做和最熟悉、最拿手的业务,坚定走“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发展之路。中冶集团新任掌门人国文清在会上指出,冶金工程主业是中冶人的“看家本领”,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舍弃主业,否则中冶不能称之为中冶,中冶的优势和特色将不复存在。必须扬长避短,注重突出比较优势。在转型发展上,要以冶金建设为“圆心”,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要有合理的“企业边界”和“作战半径”,一定要依托传统冶金工程比较优势向外适度延伸,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上是提升核心能力、提升优良品质,再造发展新优势。这在关键时期廓清了困扰和束缚企业发展的思想迷雾,科学回答了中冶集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的重大问题。

在这一战略引领下,按照“聚焦主业、做强做优、适度多元、稳健发展”的总思路,中冶集团剥离重组了影响企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三座大山”等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使资源更加集中于核心主业。面对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的大调整、大变革,第一次从国家责任的高度明确提出“要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建设走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责任”的更高奋斗目标,果断实施了既瘦身健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世界第一”标准保留和匹配高精尖资源,确保了中冶在冶金市场的绝对引领地位。

与此同时,中冶集团充分挖掘冶金领域的先天优势基因和资源禀赋,把在冶金工业领域“水电气”等技术优势以及规划、设计、建设等全产业链系统集成优势,在合理作战半径内,移植、转化到市场前景更广阔的基本建设和新兴产业领域,在地下综合管廊、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钢渣处理、钢结构等领域大展身手,创造了新的增量发展空间,既丰富了钢铁冶金的内涵,又扩大了外延,快速推动企业从相对单一的冶金业务转变为“一业为主、多元支撑”大冶金发展格局,有效抵御了经济波动带来的伤害和冲击,实现了企业的转型换挡和持续稳定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冶集团前瞻性精准洞悉钢铁产业“先破后立”的必然发展趋势,于2017年明确提出了二次聚焦主业,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以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再拔尖,重点解决原始创新和“卡脖子”技术创新;以全产业链集成整合优势再拔高,将设计施工等传统优势链条做得更优,把核心技术装备化的薄弱链条补强,把运营服务的缺失链条补全,提升在钢铁生态圈中的系统控制力;以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再创业,向世界市场内展外拓。这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确定了企业高技术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推动企业加速迈向内涵式发展进程。(www.daowen.com)

2020年,面对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迭代升级,中冶集团再次明确提出,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升级版,不仅要矢志不渝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走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家责任,更要承担起带动和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使命。在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下,要以“国家队”的自信、“国家队”的底气,矢志不渝推动冶金建设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引领和带动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为使命担当,以科技创新引领为战略基点、以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为关键,进一步加快补短板、锻长板,重塑新型高端供给体系,实现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迭代升级,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地位,真正成为支撑中国钢铁强国的“国之重器”。

2021年1月,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在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年度工作会议上,国文清指出,中冶要从回顾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从研判形势中廓清前路的迷雾与方向,从锚定目标中找准发展的新定位与新使命。

回顾历史,自2012年“9·5”会议形成了冶金建设国家队战略思想的雏形以来,中冶集团就开始了不遗余力、心无旁骛地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征程,经过不懈努力,冶金建设已经成为中冶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面向未来,新冠疫情加速改变了世界钢铁格局,一场新的大变革正加速到来,冶金建设国家队将迎来全面升级再创新高度的关键时期。中冶集团把国家确定的战略方向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发展方向,对钢铁行业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研判。

中冶集团认识到,未来钢铁行业对创新的需求极为迫切,国家产能管控政策将更趋严苛,行业兼并重组进程进一步加快,绿色化升级改造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更加普及,钢铁企业“走出去”步伐将在后疫情时期加快。面对这一形势,中冶集团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差距,辩证认识当前的竞争格局,提出了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战略新定位:要始终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领先的高度,用独占鳌头的国际一流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自主可控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集成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的“钢铁强国”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