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慈溪国营工厂清点记录

慈溪国营工厂清点记录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厂长徐幼珊因无力还10万斤稻谷而将工厂资产勉强相抵所负稻谷之款。它是余姚县第一家地方国营工厂。1967年1月定名为慈溪天元酒厂。慈溪天元酒厂以生产黄酒为主,兼产白酒和汽水等。1976年慈溪食品厂内的啤酒车间建成投产。慈溪啤酒厂生产的啤酒有“三北”“银花”“保健”3种牌号,年产万吨。

慈溪国营工厂清点记录

1.周巷油厂它前身是周巷恒利油坊。据《周巷镇志》载:清道光元年(1821),绅商徐书云在埋沟桥东侧河畔创办恒利油坊。民国34年(1945)8月,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北撤前,在恒利油坊存放稻谷10万斤,以备回收抗币时兑换之用及革命活动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厂长徐幼珊因无力还10万斤稻谷而将工厂资产勉强相抵所负稻谷之款。于是,1950年6月,余姚县人民政府指派蒋洪泉、周吉初两名军代表接管此厂(包括朗霞分厂),改名为周巷公营公利油厂。它是余姚县第一家地方国营工厂。1962年源丰油坊并入公利油厂后,改名周巷油厂。1997年,周巷油厂转为股份制合作企业,改名为周巷油脂有限公司。

慈溪粮食局面粉厂部分干部和职工在老厂区门口留影(1986年)

2.慈溪面粉厂该厂前身是创办于1937年的浒山大来米厂。大来米厂的位置早年在浒山南门329国道南侧(后来是慈溪水产公司的位置,现在是“时间仓”)。1956年大来、浒山、(北门)茂夏祥(音)3家米厂合并成浒山米厂,地点在沈府巷东侧的沈家祠堂内。浒山米厂1961年冠名为慈溪第一米厂,1968年米厂内建成面粉厂(车间),1972年正式改称慈溪面粉厂(碾米车间并入白沙米厂),厂址不变,即糖坊弄84号。慈溪面粉厂主要负责人先后有徐灿林、陈翼然、叶炜等。

慈溪面粉厂年产优质面粉超万吨,产品供不应求。1993年慈溪面粉厂扩容,在现在的开发大道南侧、海关路西侧、浒山江东侧征地新建厂房。1996年慈溪面粉厂与港商合资经营,厂名改称为慈嵘食品有限公司(属中外合资)。同年厂房又跨浒山江向西扩建,产能达到年产7万吨(该扩建部分现已开发为香榭住宅小区)。2012年慈嵘食品有限公司歇业,慈溪面粉厂又从中分离出来,不久转制。

慈溪面粉厂主要负责人合影,中为书记徐灿林,右为厂长叶炜,左为副厂长华恒川(1984年)

海关路135号原慈溪面粉厂扩建后的新厂区(2013年)

3.慈溪天元酒厂最早的前身可追溯到1939年张贞煊开办的三和木行。1950年3月陈元卿接办后改名为同和木行。1952年3月兼营酿酒,10月改称同和酒坊。1956年3月实行公私合营。在1958年到1962年间先后有长河友联酒厂、周巷震大酒厂和正新酒厂归并。1967年1月定名为慈溪天元酒厂。

慈溪天元酒厂以生产黄酒为主,兼产白酒和汽水等。其黄酒以酒色橙黄透明、清澈有光泽、口味醇香柔爽而著称,在宁波、舟山片的历次评比中均名列前茅,深受消费者喜爱。该厂用纯蜂蜜酿制的“苏轼蜜酒”,营养成分齐全,酒体组成融合,堪称黄酒中之瑰宝,1985年荣获宁波、浙江省轻纺工业优秀“四新”产品奖。

20世纪70年代末的天元酒厂(同和酒坊)

天元酒厂早已拆除,唯剩几只缸甏(2015年)

天元酒厂厂长先后由陈元卿、周祥康、巩献锦、周志林等担任。

4.慈溪动力机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5.慈溪酒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6.慈溪印刷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7.慈溪金丝草帽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8.慈溪水利机械厂寻根问底要追溯到早年的横河抽水机站。据《横河镇志》载,1954年11月,筹建余姚县第一个国营抽水机站——横河抽水机站。1955年4月竣工,站址在龙南乡孙家境村西河东新庙,全站设6个机埠,1只机船,有职工19人,站房1座,机房6座等。此后各乡机灌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灌溉基本实现机械化。1972年抽水机站所属各机埠、机船都下放或出售给社队,站名改为地方国营横河机电站,设农机具修理车间,负责全区农机具维修保养。1974年10月机电站从龙南迁至横河洋山岗,由管理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主要生产泥浆泵和挂桨机。1979年慈余行政区域变更后,该站改名为慈溪县水利机械厂,厂长姓名待考。

据《慈溪水利志》:“慈溪水利机械厂……后因管理不善,企业亏损,县政府决定1984年由动力机厂接管。”

9.横河米厂据《横河镇志》记载:1955年4月,余姚县粮食局为调整地区之间的粮食加工能力,将余姚城区的胜笙米厂迁至横河上六房。1956年2月粮食系统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横河区以胜笙米厂为总厂,木禾米厂为一车间,义声米厂为二车间,埋马四友米厂为三车间。1957年6月改组为余姚县横河粮食加工中心厂。1958年11月同彭桥粮食加工厂合并并取名为国营余姚第四米厂,但仍习称“横河米厂”。

横河米厂以加工稻谷为主,1967年开始专门加工居民的供应粮。1974年开始综合生产,加工榨糠油,制造白酒(糠烧)、植酸钙等。1979年9月余姚、慈溪两县调整行政区划,余姚的横河区归慈溪县管辖,慈溪的泗门区划给余姚县。1984年横河米厂新建粉丝车间,到1987年止累计生产粉丝88吨。1987年已发展到9个车间,产糠油153吨、植酸钙1090吨、白酒283吨,创利润18万余元。

1992年横河米厂归并到横河粮管所,随着粮食体制的改革而歇业。

1973年县工业局要求将浒山酒厂拆并给慈溪食品厂的报告

20世纪60年代,浒山西侧的大古塘。塘上房子为原慈溪食品厂的前身

10.慈溪食品厂筹建于1956年1月,地点在浒山镇小茶亭后侧。同年9月建成投产,同时浒山南货茶食店的作坊并入,时属县供销社系统。1960年1月浒山酱厂也并入。1973年6月浒山酒厂为礼让慈溪化肥厂选址之需从金山附近(上担山)迁至小茶亭,与时属商业系统的慈溪食品厂合并,合并后划归工业系统管理

浒山酒厂建于1958年11月,1959年8月和1963年11月庵东酒厂和新浦酒厂先后并入浒山酒厂。

慈溪食品厂主要生产黄酒、白酒、啤酒,酱油,茶食、糖果、饼干,棒冰、汽水、饮料等,生产品种较多。1976年慈溪食品厂内的啤酒车间建成投产。1980年7月慈溪食品厂边上另挂“慈溪啤酒厂”牌子。慈溪啤酒厂生产的啤酒有“三北”“银花”“保健”3种牌号,年产万吨。

劳开宝、陆成根、白庆顺、赵兴和、黄福乾、乔泉山、许茂煊等同志曾先后担任过慈溪食品厂领导。

11.慈溪拖拉机配件厂它的前身是建于1956年3月、地址在岐山乡(五洞闸)资西寺的慈溪农业机器拖拉机站。1959年10月改名为慈溪拖拉机总站,下属有7个分站。

1965年,慈溪食品厂冷冻设备建成留影

1989年慈溪食品厂能手杯技术操作比赛

慈溪拖配厂租赁经营揭标会(1991年)

笔者认为,该厂为何设到岐山乡,这与当年“一化三改造”后五洞闸率先成为社会主义的农庄有关。1956年慈溪现境内第一台拖拉机开进了五洞闸农庄。在紧接着1958年的“公社化”时期,五洞闸又带头成为著名的大公社,急于实现农业机械化,而拖拉机是农业机械化的典型设备,就这样在五洞闸设立了拖拉机站。

1960年10月慈溪拖拉机总站与县农机局的机灌股合并,迁址到浒山镇教场山边。1963年3月分站撤销,改称为慈溪拖拉机站,又迁址到师桥镇的329国道南侧,6月再迁址到329国道北侧与五洞闸毗邻处至终。1969年9月站属的拖拉机下放给各公社管理,11月更名为慈溪拖拉机配件厂,并划归工业系统管理。

1969年以前它主要从事拖拉机耕作业务,兼管维修。1970年以后,它以生产机械产品为主,兼管全县拖拉机修配业务。它先后开发了拖拉机水泵、小型手扶拖拉机以及铣床、车床等产品。历任厂长有何惠卿、唐中清、毛节标、严忠耀、尹行林、柳国良、华祥尧、张春法等人。

1956年五洞闸农庄第一台拖拉机进村

12.慈溪县良棉轧花厂据《慈溪农业志》载:为实现棉花生产良种化,保证棉花良种加工纯度,1956年初,浙江省农业厅决定在慈溪县长河镇投资筹建良种棉花轧花厂,并于1957年6月基本竣工,9月正式投产。1960年8月该厂划归商业局管理,后并入供销社系统,改名为慈溪县长河棉花加工厂。1979年农业部确定慈溪为全国棉花种子“四化一供”试点县,因此该棉花加工厂仍划归为县农林局管理,并恢复慈溪县良棉轧花厂原称。到1987年底该厂有固定资产56.80万元,职工50人,房屋6647平方米。

良棉轧花厂除了完成良种棉花加工外,还担负着长河、庵东两区的商品棉加工任务。建厂至1987年底,共加工皮棉67421.2吨,剥短绒6604.4吨,创产值14692.1万元。历任厂长是刘宝成、宋长庆、陈志凡、楼章庆、徐定候、许怀金、熊志焕等。

13.浙东化工二厂(附浙东透明纸厂)筹建于1957年7月,意在为更好利用本县丰富的盐卤资源。厂址选在匡堰乡,其东临游泾江、北靠东横河。筹建时计划投资15万元,预定年产氯化钾200吨,定名为浙东化工厂。同年11月26日破土动工,后又有上虞志成化工厂迁入。据称该厂时为宁波专区规模最大的化工厂。

浙化二厂全景(1994年)

1958年在庵东兴建浙东化工厂总厂后,该厂称为浙东化工厂匡堰分厂,不久改为浙东化工二厂。当时其生产碳酸镁、醋酸钠等。

浙东透明纸厂在同厂内,筹建于1983年1月。至1987年6月总投资为210万元的第三条生产线建成,透明纸(玻璃纸)年生产能力达到900吨,同年12月“闪光牌”玻璃纸荣获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

浙东化工二厂和浙东透明纸厂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历任厂长有周光明、夏世平、沈国强、熊英、王东耀、张昌耀、叶富康、许汉权、李延軿等。

14.慈溪电器厂本厂是由1957年11月成立的“公私合营观城船埠”发展演化而成,厂址在观城(现观海卫)南门。

浙化二厂内的透明纸厂(1994年)

浙化二厂废水处理池(1994年)

浙化二厂化验室(1994年)

浙化二厂生产的透明纸(1994年)

“船埠”从字面上讲,是指停靠船只及供客货上下之地,它只是个船码头,不是一种行业或企业。后经笔者考证,它是与船业有关的一种企业之俗称。它的全称应是“五洞闸人民公社供销部船业修贳制造厂”。1957年整个观城区都属五洞闸人民公社管辖。从全称上可理解,它既修船、贳船又制造船,且归属供销社系统。

1960年2月它改名为观城船厂,并从供销社系统划入工业系统。自1973年开始,它逐步从简易的木船制造,转向农用和家用电器的开发生产。后在浙江大学等有关单位帮助下在十几年中先后开发生产了电动机飞轮发电机、调光变压机、台式电风扇、微型电机、家用换气扇等产品。其中特别是与柴油机配套的飞轮发电机组分别荣获“省优”“部优”称号和国家银质奖。历任厂长为陈钊良、袁涨潮、华祥尧、胡忠仁、钱志灿等。

15.浙东化工一厂前身为筹建于1958年4月的浙东化工总厂。1958年6月庵东东二的三合化工厂,1959年4月庵东硫酸厂先后并入该厂。1960年浙东化工厂匡堰分厂改为浙东化工二厂后,其改称为浙东化工一厂。1962年4月由庵东公社经营的浙东盐化厂也归入该厂。

1958年观城船埠固定资产清册档案

1960年五洞闸人民公社供销部船业修贳制造厂账面移交清单

1975年慈溪县革委会同意将观城船厂改名为慈溪电器厂的批复

浙东化工一厂是生产各种盐化产品的综合化工厂,产品有氯化钾、溴素、氯化镁芒硝、烧碱等。其中氯化钾于1981年荣获“省优”称号。由于庵东盐场的海水渐渐淡化,该厂产品也开始转向,1979年在浙江省化工研究所的帮助下,成功试制“1211”灭火剂,后来几经扩产改造其灭火剂的产能,产量跃居全国第二。

浙东化工一厂时位于庵东汽车站北侧,其历任厂长是夏世平、周光明、傅凤刚、张昌耀、朱成学、周锡培、张桂生等等。

1984年浙化一厂工会主办的《浙化工人》创刊号

浙化一厂生产的“1211”灭火剂、氢氧化钾及氯烃70

浙化一厂浙东牌1211灭火剂,荣获国家轻工业部部优产品称号的文件

16.慈溪棉织厂前身为1958年5月在“大跃进”背景下筹建的慈溪人造棉厂,是年8月1日投产。1958年7月有浒山镇手工业针织生产合作社并入,1959年1月有慈溪炼焦厂并入,1959年7月有周巷家庭针织厂并入。1959年6月改名为慈溪棉织厂。是慈溪现境内最早建立的国营棉纺织企业。1960年9月慈溪废品加工厂的纺织梳棉车间划归慈溪棉织厂。1962年7月改名为慈溪废品综合加工厂。1964年4月复名慈溪棉织厂至终。

浒山“南门头”(329国道上)的慈溪棉织厂(1984年)

慈溪棉织厂生产的斜纹彩条被斜布,是省优产品

慈溪棉织厂先后生产过人造棉、帆布、纯棉被单布、透凉罗、毛巾、民用纱线、手套等。其中彩条被斜布为主要和驰名产品,在宁波地区的城乡市场上它覆盖率超过50%。1987年“加云牌”彩条被斜布被评为“部优”产品。

1987年该厂色织棉布首次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值为117万元。慈溪棉织厂时位于浒山镇环城南路53号,其先后之厂长是叶富康、苗吉田、干剑秋、许仲达、汪祖耀等。

17.慈溪机榨油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18.慈溪煤制品厂(曾称浒山煤球厂)浒山煤球厂创办于1958年11月,厂址在浒山糖坊弄117号,主要是为了解决浒山等地城镇居民的生活燃料。慈溪城区(原浒山镇)居民生活燃料的升级,至今已经历了5个阶段:柴火—煤球—煤饼(蜂窝煤)—罐装煤气—管道天然气。其中煤球已基本绝迹,煤饼在城区也越来越少见。1981年厂名由浒山煤球厂改称为慈溪煤制品厂,就是顺应了这一发展。

慈溪棉织厂厂长汪祖耀(1984年)

20世纪60年代,煤球厂厂长叶建华为宝兴弄1号胡绍芬老人上门送煤饼

原煤球厂厂长叶建华近照(2018年)

改称后几乎所有百姓仍惯称其“煤球厂”,而且直至2018年城里仍无人不晓此厂。当年浒山煤球厂与粮站一样,是与平民百姓关系最密切的工厂,那时人们必须拿着每月定发的煤球票到煤球厂排队购煤球,抬的抬,挑的挑,拉的拉。这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虽然在西街、东街有2家陶山店代售煤球,但人们为减少煤球的破碎,还是惯于上煤球厂直接购买。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厂店合一、产销直接。

慈溪煤制品厂归属于物资系统。1985年度被评为省级文明工厂,1988年升级为省级一类煤制品厂。厂长先后由叶建华等担任。

慈溪煤制品厂1988年评上省一类煤制品厂时全省代表留影(局部)

原慈溪煤制品厂部分职工留影(1999年)

19.慈溪棉纺织厂(即慈溪第一棉纺织厂)该厂于1966年8月开始筹建,11月10日成立筹建处。1969年12月18日试产成功。1970年元旦正式投产,同年6月撤销筹建处,定名为慈溪棉纺织厂。1986年12月改名为慈溪第一棉纺织厂,后习称“慈一棉”。另有1978年建的集体所有制分厂和1985年建的联营企业各一家。

该厂始建时规模为10000纱锭,1983年扩建气流纺纱,时为省内首家。几经扩建后生产能力达到16000纱锭,2000拈线锭,3800头气流纺。

在慈一棉楼坪上。左起团县委副书记徐明珠、县工业局组导股长陈积如、慈一棉厂长书记李坚、车间主任罗四维、王秀英(1980年)

慈一棉领导向参观者介绍生产情况(1980年)(www.daowen.com)

1966年11月,慈溪县人民委员会确定“慈一棉”厂址的报告

1989年1月慈一棉工会、团委编印的《三北》

该厂经济效益显著,投产2年就收回了建厂的全部投资。至1987年底,产棉纱5.51万吨,实现产值23223.72万元,创利税4536.20万元。1983年后气流纺纱主供出口,行销港澳和西欧,1987年创汇达250万美元。

慈溪棉纺织厂1977年来年年被评为县级以上先进单位,其中宁波以上的先进共有6次。企业历任主要领导有孙宗凯、王祥麟、李坚、张春魁、冯德传、童坚锋等。

20.慈溪县自来水厂(附慈溪县第二自来水厂)笔者根据《慈溪市建设志》的记载而整理:1968年10月成立地方国营慈溪县浒山水厂筹建处,隶属于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办公地点设在县革命委员会内(即县政府内)。1969年7月正式投产,同年10月办公场所迁至七房池北侧的原县工会用房内。1970年1月改名为慈溪县自来水厂革命委员会,隶属县工业局;同年9月搬入西侧的“小山脚下”古城隍庙道地搭建的水厂厂房(现虎屿公园)。

曾为慈溪自来水厂主要领导的赵金伏年高93,早年是位身经百战的军人(2016年)

由于7年前水厂投产时取自白沙界堰路的2口深井之水,但实际开采量始终不足,于是1976年改取大塘河(北城河)之水并在虎屿山上(小山墩)营建水塔和水池等设施,山下兴建办公室、检修仓库、宿舍等用房。同年10月改名为地方国营慈溪县自来水厂。1978年6月水厂隶属县计委基建办公室。1985年4月成立慈溪县管道安装公司,与水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年12月县管道安装公司与水厂脱钩,实行独立核算

原慈一棉厂区内剩下的一棵樟树,厂区现成沙石场(2019年)

原慈一棉厂区门卫房(2019年)

慈溪县自来水厂历任主要负责人有赵金伏、王继信、孙炳煊、王康才、张立敏、严洪昌等。

1984年6月慈溪县第二自来水厂筹建处成立,地点在浒山城西,1988年水厂建成,为全民企业,隶属县卫生局。主要负责人有任国强、陆青山、张继荣、陈启光等。

1994年6月慈溪县自来水厂、慈溪县第二自来水厂合并,成立慈溪市自来水总公司,隶属建设系统。

21.慈溪制药厂建立于1969年12月,厂址位于教场山路84号,主要生产大输液、软膏等。1972年1月慈溪制药厂由商业系统划归工业系统管理,1974年迁并入浙东化工二厂。1984年划属医药公司,后有农业微生物厂划入。1985年再度迁至浒山。

建在小山墩上的慈溪水厂水塔和储水池等(1983年)

慈溪制药厂化验员郑红在一丝不苟地测试

22.慈溪砖瓦厂据《慈溪市建设志》载:该厂筹建于1970年8月,厂址在宓家埭石湫头。1972年正式投产,主要产品为红砖。后属县城乡建设局主管。该厂内设挖泥、机房、手工坯、轮窑、成品、机修6个车间。先后有罗建安、岑春林、董岳明、李学君、王国强等主要负责人。1997年破产。

慈溪制药厂大门(1982年)

原慈溪砖厂老景(2000年)

慈溪农药厂厂长章启愚(中)和厂化验员章启愚妻毛国锦(左)、化验员林晓雷在厂内留影

23.慈溪农药厂筹建于1970年10月,位于庵东原汽车站北侧的直街32号,厂址利用了闲置的庵东电厂厂区。1971年5月定名为慈溪农药厂。先后开发生产过固体二二三乳剂、亚胺硫磷乳剂、内吸性萎锈灵乳剂、甲胺磷等农药。1985年6月慈溪县九届人大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停止剧毒农药的生产。该厂开始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同时另挂“慈溪浙东精细化工厂”的牌子。

1987年7月从浙江化工学院引进巴比妥酸小试技术,10月建成年产40吨巴比妥酸中间试验车间。后来主要生产磺草灵除草剂和聚醋酸乙烯涂料等。历任厂长有王继信、徐定候、俞春荣、赏纪洲、章启愚等。

原慈溪农药厂的大门

慈溪农药厂萎锈灵车间反应塔

慈溪农药厂主厂区(此5幅照片摄于2018年)

慈溪农药厂的高烟囱

慈溪农药厂萎锈灵车间反应塔

1970年10月慈溪农药厂筹建处启用新印章的通知

24.慈溪水泥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25.慈溪化肥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26.慈溪机床厂该厂始建于1972年7月,时与慈溪农机修理制造厂(动力机厂前身)“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年10月选址在教场山南路3号另立建厂。该厂系宁波市机械行业骨干企业、机械工业部仪表车床定点专业生产厂。

建厂初期应上海机械进出口分公司要求,主要生产Z5040圆柱立式钻床,以后又开发生产Z535方柱立钻、CO618仪表车床等等。1986年后重点转向生产ZF-03、ZF-06小型船用齿轮箱。其中Z5040圆柱立钻、CO618仪表车床和ZF-03齿轮箱。先后出口美国、加拿大、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

1972年7月慈溪县革委会关于建立慈溪机床厂的文件

慈溪机床厂车间一角

左:原慈溪工业局局长许思平与慈溪机床厂厂长吴健(1989年)

右:慈溪机床厂书记房长云和厂长孙家洪(1990年)

慈溪机床厂产品鉴定会(1989年)

1989年,慈溪机床厂在慈溪商业大厦召开全国性会议

1986年,慈溪机床厂部分领导和骨干在厂区留影

慈溪机床厂历任厂长为王德矜、房长云、吴健、徐克林、孙家洪等。

27.慈溪农机修造厂本厂于1977年3月在慈溪动力机厂内建立。1978年11月慈溪农机修造厂与慈溪动力机厂分离另立,厂址在浒山镇教场山路24号。该厂主要承担农机修理和165F柴油机零配件加工。1979年底开始生产民用电风扇,另挂“慈溪电风扇厂”牌子,翌年改为“慈溪三北电风扇厂”。1985年三北牌电风扇和农用风谷机产量达到6万台,成为全省农机行业产值超千万的16个厂家之一,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86年后,家用电风扇市场饱和,该厂主要转向生产农用风谷机,1987年产量达到5.24万台。是年下半年“慈溪三北电风扇厂”厂名撤销,转由慈溪动力机总厂承包,挂牌“慈溪动力机总厂一分厂”。厂长为孙家洪、陈源裕、卢可能等。

位于浒山镇教场山路24号的慈溪农机修造厂大门(1983年)

慈溪农机修造厂生产的部分家用电扇

员工们在厂内大道上拔河(1984年)

参加全县运动会的慈溪农机修造厂女工代表队(1984年)

28.慈溪密封材料厂该厂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3月成立的白沙五金生产合作社、白沙服装塑料生产合作社和白沙棕绷生产合作社。1977年5月这3个社合并,成立了慈溪县白沙五金塑料制品厂。1978年10月该厂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始了对膨胀石墨密封材料的试验。1979年7月该厂更名为慈溪第二塑料厂。1979年8月密封材料的板材和填料环投入小批量生产。1980年5月该厂改称为慈溪密封材料厂,时为生产此材料的全国第一家,其性质为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的集体企业。

1987年3月由“中石化”组织在慈溪密封材料厂召开技术座谈及全国订货会,图为会议主要参与者抵达厂内

时为慈溪县副县长的潘尧云在技术座谈及全国订货会上讲话(1987年)

慈溪密封材料厂生产的部分产品(1989年)

慈溪密封材料厂大门(2000年)

1980年6月该厂通过技术鉴定,产品迅速受到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的欢迎。1983年1月10日由地方财政投资10万元发展膨胀石墨密封材料,同年12月改称为地方国营慈溪密封材料厂,划归工业系统管理,为县内首家全民和集体联营企业。1984年6月成立了浙江大学、慈溪密封材料联合开发公司。1986年5月慈溪密封材料厂与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研制的PSFD膨胀石墨气缸垫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由此它成了慈溪影响最大的横向联合成果。

该厂生产的膨胀石墨密封材料于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PSFD膨胀石墨复合板材及气缸垫于1987年获得宁波市优特新产品“金马奖”,同年还获得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该厂1979年至1987年累计创产值8675.52万元,利润1121.42万元;1987年与1979年相比,产值增长5.88倍,利润增长10.31倍,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27.26%和35.42%,是慈溪国营工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厂家之一。

该厂主要领导为袁可人、谢童仙、励日新等。

29.慈溪县农业微生物厂(曾称慈溪调味品厂)《慈溪农业志》载:为解决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1978年农业部投资40万元,在慈溪建造农业微生物厂,推广微生物治虫。县农林局于1978年8月成立筹建小组,1980年3月正式批准建厂,定名为慈溪县农业微生物厂,至1980年11月建成,试生产7216杀虫剂4.5吨。由于该药用量大,效果差,农民不喜使用,当年工厂亏损。后来决定转产味精,于是1981年10月该厂扩建,1982年6月开始生产味精的半成品——麸酸。但由于多种原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县委决定于1983年6月将该厂移交给工业系统管理,后又划归慈溪制药厂。厂长徐宝贵、俞雪儿。

生产麸酸期间,该厂似曾称慈溪调味品厂。

密封材料厂创始人袁可人近照(2017年)

慈溪农业微生物厂职工赴湖北培训留念(1980年)

慈溪农业微生物厂大门前(1980年)

30.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将在下篇“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详写,在此从略。

慈溪高压开关厂装配车间(1988年)

31.慈溪高压开关厂1983年6月由慈溪盐业机械厂分立而成。慈溪盐业机械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在庵东镇北。时因盐业机械厂生产的压滩机滞销,故成立新厂转产高压电器开关。同年,慈溪高压开关厂被机械部、水电部选为“断路器在大排气改小排气完善化改造”定点厂,生产的高压开关柜、断路器等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后行销各地。

厂长姓名待考。

1986年6月慈溪高压开关厂要求鉴定新产品的报告

32.慈溪周巷饲料厂和慈溪浒山饲料厂1992年版《慈溪县志》记载:1979年周巷米厂投资30万元,新建年产3000吨配混合饲料车间。1984年县粮食局又投资65万元在浒山新建浒山饲料厂,1986年建成,厂址在剑山路355号。1986年1月周巷、观城2家米厂改名为饲料厂。饲料厂归属粮食系统。

33.慈溪工艺品厂该厂是1985年2月,为适应外贸发展需要,争取多渠道出口,而从慈溪金丝草帽厂分离另立的,是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在慈溪的最大货源基地,时有2万多人的技术编织队伍,厂址在长河镇环城东路。主要产品为金丝草帽、纸草帽和草制品三大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法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销售额为506.26万元,产量:金丝草帽1.18万顶、纸草帽16.82万顶、草制品311.95万件,创汇151.85万美元。1988年被经贸部评为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厂长为陆焕利、潘鉴柟等。

34.观城油厂观城油厂估计建于20世纪50年代,或更早,确切年代不祥;厂址在观城义桥,后来逍林油厂并入;生产棉籽油和菜籽油,1983年开始其出产的二级菜籽油被粮食部评为“信得过产品”(此条见于1992版《慈溪县志》)。陶斌源、沈祥家、陈开国等曾任过厂长,罗元兴曾任党支部书记。陶斌源后任慈溪县总工会主席,沈祥家后出任慈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罗元兴曾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说明:其属粮食系统,因《慈溪粮食志》滞于手稿,观城油厂很多要素不详)

原慈溪工艺品厂制作的稻草芯手包(1987年)

原慈溪工艺品厂生产的花式草帽(1987年)

35.慈溪热电厂建立于1989年8月,地址在浒山街道前应路,经营范围为蒸汽、火电。正在转制过程中。

注:

1.排列顺序大体以建厂时间为先后。

2.本“逐个记录”将浙东化工二厂与浙东透明纸厂、慈溪县自来水厂与慈溪县第二自来水厂、慈溪周巷饲料厂与慈溪浒山饲料厂合一记叙。因此它与上一表格并不一一对应。

3.由于分口管理变动很多,极个别工厂可能会被遗漏,若有遗漏,敬请谅解。

慈溪热电厂厂景(201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