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镇化与工业园区的互动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园区的互动关系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焦点,承载着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任。因此工业园区是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产业集群的物质载体。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往往远离城市中心但不脱离中心,是城市产业功能的聚集区域,其功能与卫星城相似。因此工业园区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城市化的形成离不开集聚经济,而工业园区是实现集聚的最有效途径。

城镇化与工业园区的互动关系

城镇化之所以被作为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于它的多维性——除了人口就业农业部门转向工业服务部门,城镇化还包括产业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正因如此,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所以,经济学家张培刚曾明确指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生动力,没有工业化的城镇化是难以想象的。”

1.城镇化的要素及产业集聚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以非农产业发展及其向城镇聚集为基础,以符合实际的城镇发展为依托,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导向而实现的农村和城镇融合、城乡资源互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10]。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包含三个内容:①农村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聚集,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业人口(劳动力)、资金、土地、信息等;②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是指由大中小城市、中心城镇和小城镇等不同等级城镇所形成的合理布局;③城镇反哺农村,是指城市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增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城镇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逐步实现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城镇化强调的是产业结构的演化和经济要素的集聚——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从就业结构上看,则体现为农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后者指人口、资金、土地、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某一区域集聚,体现为要素从分散转变为集中。

工业园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工业园区孵化培育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为新城的形成构建经济命脉,而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完备的道路、交通、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则是城市规划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工业园区通过大规模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推动农业人口向工业及服务部门的转移,完成了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焦点,承载着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任。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园区经济推动下的快速工业化。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园区已由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成长为以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园,成为经济全球化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园区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东部沿海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

众多实践表明,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大幅提高区域竞争力,提高吸引海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能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让同类型或互补型产业聚集,产生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共享原材料及市场,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工业园区是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产业集群的物质载体

在城市空间发展历程中,卫星城作为一种疏散人口与产业功能的开发模式,已经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卫星城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往往远离城市中心但不脱离中心,是城市产业功能的聚集区域,其功能与卫星城相似。当城市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中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特大城市时,工业园区可转化为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卫星城,有利于疏散城市人口与功能,形成科学的城市空间结构。因此工业园区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的过程。工业园区建设意味着大量产业项目和资金的入驻,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其创造产业价值,劳动力需求量将迅猛增加。因此,当本地非农业人口无法满足工业园区劳动力需求时,周边大量的农业人口会因为工作需求自然而然地向城市聚集,成为新增的非农业人口;而当本地人口都无法满足工业园区劳动力需求时,必定需要通过外来人口来弥补劳动力缺口,吸引外来人口在当地就业。这种因工业园区发展而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引起城市非农业人口快速聚集增加,正是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主因。(www.daowen.com)

2.工业园区带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第一,工业园区通过产业结构演化效应带动城镇化。

众多国家实践表明,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在某种程度上遵循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随着GDP总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工业及制造业比重将在工业化初期与中间阶段不断上升,而后经过拐点转而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则呈单调上升趋势。在上述过程中,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便产生了城镇化。而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无疑也将是城镇化的内生驱动力。由于现代工业及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将加快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

第二,工业园区通过集聚经济效应带动城镇化。

城市化的形成离不开集聚经济,而工业园区是实现集聚的最有效途径。园区内企业集聚不仅能够带来资本、人员、基础设施、知识、信息等各类要素的集聚,而且能够对从事商业活动、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各类活动的机构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进而形成城市萌芽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第三,工业园区通过空间区位带动城镇空间扩张。

出于城市主要生活功能相脱钩的考虑,绝大多数工业园区都被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者城市郊区。但是,园区依然能够通过交通网络与中心城市相联通,这样便从空间上拓展了原有城市的边界;工业园区则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或子城。通常情况下,城市郊区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而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可以缓解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带动郊区工业化水平;而随着郊区经济社会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市人口将会向外围流动和迁移,城市原有的界限被打破,类似“大伦敦区(Great London)”、“纽约都市区(New York metropolitan area)”的都会区由此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