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形势依旧严峻鉴于中国起步晚、一穷二白的特殊国情,所以经济发展成为国家长期以来追求的硬性目标,部分地区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同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除了遭受污染问题之外,还涉及生态环境的修复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由传统的自建模式到人民合作社的集建式再到新时期政府扶持下的农村居民共建式,农村人居环境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和提高,大部分农村实现了道路畅通、饮水安全、住房稳定、医疗健全、保险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构建,还有部分农村依据自身有利的条件开发新能源、拓展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强化城乡互助,这既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步伐。其中最为突出的成绩就在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以其示范性引导其他乡村良好健全运转,使农村人居环境达到了史上最美时期。尽管国家近些年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也迎来了史上发展的高潮期,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分布的零散性、农村经济的差距性、农村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农村人口的庞大性以及国家财政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相较于城市人居环境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形势依旧严峻

鉴于中国起步晚、一穷二白的特殊国情,所以经济发展成为国家长期以来追求的硬性目标,部分地区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城市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且这种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污染得不到妥善的治理,破坏得不到较好的修复,给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建设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滞缓。为此,部分企业把经济发展目标转向农村,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寻求金山银山的同时也忘记了绿水青山,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且这种形势依旧严峻。据2013年我国环境状况公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的县域占16.1%,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不到1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只有35.9%。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近些年,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人类疾病正在不断凸显,这既增加了农村居民治病的经济负担,也让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力逐渐流失。同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除了遭受污染问题之外,还涉及生态环境的修复问题。农村居民拥有大量的农田,为此国家政府修建了很多惠民水利工程,常年水利工程的重复使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周围生态环境,忽视了周围环境水土、草原的修复,形成了植被破坏更有甚者出现了沙漠化,使农村居民饱受泥石流、风沙侵害之苦。

(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有失合理性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农村的发展采取了放任式态度,其转变是在城市改革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农村建设当中去,所以国家对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无论从理论支撑还是实践指导上都处在不成熟阶段,以至于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确,出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有失合理性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跟不上现实实际需求,继而导致规划建成的农村布局杂乱无章、规模较小,周围生活垃圾无法妥善处理,速成的房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随着国家美丽乡村政策的推行,农村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建设统一式的农村社区,其表面上确实与农村传统房屋有差别,但周围居住环境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农村居民仍旧生活在脏、乱的生活环境之中。再者,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不合理性还体现在大部分农村规划千篇一律、毫无独特性。中国的农村数量较多而且分布在国家各个区域,其中居住着各个民族,所以很多农村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和文化差异性。部分农村为了凸显规划的统一性而忽视了人文环境,造成了农村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农村地域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号召,部分农村划入城镇,土地日益减少,大量的农村居民去城市工作,农村劳动力流失趋势居高不下,老弱儿童构成了农村居民的主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空心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也就很难继续推行,良好的人居环境很难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农村规划不合理导致了农村的乱象,而且这种趋势仍旧存在于当下大部分农村之中,何时能够实现有效性的规划还需要因地制宜。(www.daowen.com)

(三)国家财政支撑力度大但欠缺成效性

为了更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国家在农村经济、教育、就业、住房、医疗、保险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出,以解决多年的“三农”问题,这为农村多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也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由于村庄规划的杂乱无章、规模参差不齐、居民分布散乱及农村事务的复杂多样性,这给当地政府处理农村事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出现执行与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进而导致部分国家财政资金并未落实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当中去,造成资金流失以及资源的过度浪费,其结果是部分国家扶持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惠民工程仍旧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切身需求,公共产品及公共基础设施匮乏依旧形势严峻。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所著《2009中国农村情况报告》一书中的数据显示:在饮水方面,仅有60%的农村可以达到安全饮水的标准;在住房方面,农村每年仅有约2%的居民进行自主建房,而且住房的条件还需要农村居民自己去修复与改善,由于常年居住导致农村危房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40%,这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带来了挑战;在教育方面,国家一直倡导教育为先、教育为本的理念,每年在城乡教育的投入力度也比较大,尤其是越来越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试图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但仅从数据上来看农村居民接受初中教育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3%,这说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是很高,农村教育的落后现状依旧存在;在道路交通方面,由于村庄分布的多样化,农村道路的类型也是纷繁复杂,尽管很多农村实现了交通畅通,但是柏油路及混凝土道路却仅占总体道路的一半;在医疗方面,为了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国家采取了新农合政策,这改善了农村医疗环境,也减轻了农村居民看病的紧急压力,但是医疗费用高且医疗水平低等问题仍旧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就经济层面而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出现滞缓其首要因素在于我国城乡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的破除仍旧需要很长的时间。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形成已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农村经济上则推行人民合作社,农村各种资源实行了高度集中,农村经济发展为人民合作社式的集体经济。而在改革时期国家为了快速发展国家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从而提出了经济至上的原则,进而忽视了国家农业发展,其结果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相差甚远。这种城乡差距在我国实行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后越来越大,破除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困境重重。就政治层面而言,国家近些年来较为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也相继召开了多次会议并颁布相关政策,但由于我国农村自身的特殊性,当地政府在执行国家农村政策时明显张力不足、监督管理滞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受阻,农村居民环境改善变得缓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