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千年奥运的震撼悉尼之旅

千年奥运的震撼悉尼之旅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00年奥运会开幕前夕,我们有幸踏上澳洲这块热土,目睹悉尼迎奥运的点滴举措,颇有感触。千年办奥运,商机寓无限。笔者看到过不少体育场馆,也曾参观过美国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主会场,这样的设计还是第一次见到,看来悉尼在奥运会场馆建设上也想夺个千年第一。据说待奥运会结束,最高一层的建筑将被拆除,整个体育场保持在容纳8万人观看的正常规模。

千年奥运的震撼悉尼之旅

在2000年奥运会开幕前夕,我们有幸踏上澳洲这块热土,目睹悉尼迎奥运的点滴举措,颇有感触。

千年办奥运,商机寓无限。2000年7月26日早晨,当我们步入悉尼国际机场以后,在短短的几天停留中,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悉尼迎奥运,不玩虚招求实效,功夫用在商机上。尽管当时在繁华的悉尼街头,风姿绰约的歌剧院,还让人感觉不出一个多月后,这里将举行千年奥运盛会的炽热气氛,但留心观察,在百货商场,在供外国人购物的免税店,在奥运会主场馆的入口处,绣着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价格不菲的文化衫、太阳帽、腰袋等各种旅游纪念品随处可见;10多澳元一枚、款式多样、造型别致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纪念章应有尽有。后来发现,这些纪念品不仅在澳大利亚各地都能买到,甚至在新西兰的惠灵顿、奥克兰等地的商场内也有出售。仔细察看这些纪念品的产地,有的是澳洲生产的,有的则是由我们中国等地按主办单位的设计要求加工制作的。由此可见,澳洲人迎奥运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悉尼还把目光瞄准了奥运会的主场馆。2000年到悉尼,参观奥运会场馆是不少游客的一大心愿,为此,当局将其辟为悉尼的一个旅游景点,26澳元一张门票,由专门导游介绍,团体预约,完全按市场法则操作,即使比赛场馆正在装修,也坚持向游人开放,以便多创效益。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澳洲人用活用足奥运商机的初衷。当然,说悉尼只知道赚钱也有失公允,在墨尔本、布里斯班等的各个国际机场,印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的一张张小小的三角形行旅标签挂件,免费向乘客提供,办理行旅托运,挂上小小一张奥运标签,随游人一起走向世界各地,既无需更多成本,又向各国宣传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办法实在不错。

悉尼迎奥运,别出心裁地把比赛的主场馆建在原先的一个垃圾场上。7月27日下午,当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驱车抵达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气势雄伟、设计新颖、装饰漂亮的崭新的体育场馆。四周场地开阔,道路整洁,绿草如茵,一点也看不出这里曾是垃圾场。由于比预约的参观时间早了许多,我们就先去参观奥运村。

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几百米后拐进了一批新建的别墅区。这个由200多套别墅和几幢大楼组成的奥运村,距奥运会比赛场馆仅十几分钟路程。为了使两处的建筑相互连接,中间的空地,通过人工堆积起来的金字塔形状的一大片草地过渡,使奥运会比赛场馆与奥运村,形成了风格协调的两大活动区域。我们随机参观了一幢欧洲风格的别里,大家对室内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赞不绝口。听说这些别墅已经出售,但为了迎接奥运会,当局要求户主暂不入住,租借给组委会,由他们统一提供给各国体育代表团使用。因为奥运效应,这里的房地产价格已经上涨了好几倍,这不但使别墅的买主高兴,也使房地产开发商得益匪浅。看来在悉尼当局的巧妙运作下,无论是对垃圾场的开发,还是采取先售后租的办法炒热奥运村,由于成功地打出了奥运会这张牌的时间差,从而收到了既降低奥运会场馆建设成本,又使各方面得益的双赢效果。(www.daowen.com)

对奥运会区域有了比较完整的印象后,当汽车回到主场馆时,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我也把相机对准了体育场,但我发现很难把整个建筑物装进镜头。这确实是一座宏伟的体育设施,正门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向外微微突出的圆柱体建筑,远远望去犹如两只伸展的翅膀,为体育场平添了几分动感和力度。据说,悉尼体育场可容纳11万人观看比赛,这么多人的集散是一个令设计者头痛的问题,为了构建便捷的通道,于是就有了这两座可使小汽车直接开进到体育场内各个层面观看比赛的建筑。笔者看到过不少体育场馆,也曾参观过美国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主会场,这样的设计还是第一次见到,看来悉尼在奥运会场馆建设上也想夺个千年第一。

步入体育场内,陪同我们参观的是一位正在读大三的澳大利亚女学生,她让我们从正门左侧分乘两部大型电梯直接升到体育场最高层,从上往下参观。坐在高高的看台上,整个运动场尽收眼底,四周分上、中、下四层的观众席,布局紧凑,视野开阔,浅蓝色的椅子色彩分明。据说待奥运会结束,最高一层的建筑将被拆除,整个体育场保持在容纳8万人观看的正常规模。从顶层下到田径场边,我们看到足球场内的草坪泛起了新绿,两边巨大的电子屏幕正在作进一步调试,褐红色的塑胶跑道已经铺就,正等待着运动员们在新千年里去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在一片热切的期盼中,我们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参观。

(本文发表于《宁波日报》2000年9月8日第9版“生活周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