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原则和措施

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原则和措施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避免以上所提到的文化抵触和文化冲突,广告跨文化传播必须坚持三项原则:1.秉持平等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态,摒弃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优越感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只有地域之异,没有优劣之分,必须不分大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广告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文化抵触和文化冲突则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

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原则和措施

要避免以上所提到的文化抵触和文化冲突广告跨文化传播必须坚持三项原则:

1.秉持平等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态,摒弃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优越感

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只有地域之异,没有优劣之分,必须不分大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推行霸权主义,喜欢唯我独尊,因此导致了世界人民的普遍不满,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

当前我国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主张构建和谐世界,因此我们要继承中国古人的优良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益其益,尊其尊”,在平等的文化心态与和谐的外交状态下进行广告传播,这样才能受到目标国人民发自内心的欢迎。

2.追寻共同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公认的人文关怀

尽管各国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是,诸如科学、平等、和平、友好、绿色、环保等价值理念,平安健康、荣誉、品位等生存状态,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幸福、善良、唯美、浪漫等温馨情愫,都可以突破本土文化的制约,成为广告传播的共同主题。

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通约性和兼容性,因此我们要寻找中外文化的共性,针对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洲、美国、日本,潜在的大市场东盟、非洲、中东、印度等,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发掘可以引起共鸣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精神。

3.将自己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目标受众的审美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将输出国的本源文化与输入国的本土文化有机地对接起来

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固然要体现自己企业的文化理念,强化自己品牌的文化内涵,但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了解当地人尤其是目标受众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爱好,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消费习惯、接受心理进行广告传播,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对于刚刚举办过奥运会的中国来说,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奥运会开幕式那壮观的场面及其散发出的中华文化魅力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这提醒我们,应该利用在国际上已经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的广告理念和制作技术,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为外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跨国广告。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所以跨国广告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进行延伸扩张时,使用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人物形象以及其他文化元素去表现具有国家化的广告创意,才会让受众产生熟悉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因此,输出国的本源文化与输入国的本土文化可以先后和交替加以利用。(www.daowen.com)

以上三项原则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行为准则,此外,跨国广告还应采取四项措施,这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操作程序:

1.事先准备——加强对文化共通和差异的调查和认知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寻传播国与接受国的文化共通之处和文化差异之处,这是做好跨国广告的前提条件。找到文化的共通之处就为广告的主题和创意找到了根据地,为广告效果找到了共鸣点;找到文化的差异之处是避免触犯禁忌,引起误会,造成文化冲突。

2.过程把关——广告策划、创作过程要有当地人的参与

共同的生存领地,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教育背景,共同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广告策划、创作过程如果请当地人参与,当地人把关,必将大大减少触犯忌讳的几率,因为当地人比外国人更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心理。

3.局域试验——进行实地的广告测试,探测受众的市场反应

广告制作完成之后,可在局部地区局部民众中放映,了解他们的感受和反应,以此检测广告投放媒体之后的社会反应,然后再做出是否修改或播放的决定。这种做法绝非多此一举,它不仅可以预测广告效果,还可以防患未然。

4.事后补救——进行危机公关,挽回负面影响

万一由于种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触犯忌讳,引起文化冲突,要有危机公关的预案,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事后补救,挽回影响。万不可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更不可一意孤行,引起民愤。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广告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文化抵触和文化冲突则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