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再出发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再出发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五”时期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促进东北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

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再出发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振兴目标是:到2020年,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提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目标是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2%,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为东北地区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奠定坚实基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9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特殊困难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增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4%,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

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务实推动东北地区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支持东北地区充分利用现有基础、依托互联网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建设跨区域跨行业平台。

表7-7 重点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

表7-8 重点创新创业平台

进一步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把东北地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方向,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推广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托“三品一标”及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生产加工,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和绿色农畜生产加工规模,培育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打造高端优质农产品品牌,推进生态原产地品牌建设。

表7-9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工程

表7-10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为目标,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升重大装备产品技术工艺水平。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的专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促进东北装备“装备中国”、走向世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材料、数字创意、绿色低碳和生态环保领域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精准医疗虚拟现实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培育发展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战略性产业。推动在结构单一的老工业城市设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园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重点向东北地区倾斜。

表7-11 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和主要基地(www.daowen.com)

表7-1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业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中蒙药等特色产业集群。在家具陶瓷、泳装、袜业、旅游用品等行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知名品牌。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和标准化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鼓励发展直接融资,推动上交所、深交所在东北地区设立办事处。提升大连商品交易所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功能,建设全球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知识产权、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进软件外包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建设面向东北亚、辐射全球的软件基地。积极发展会展业,依托中心城市,建设东北亚会展发展新高地。开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沈阳、长春、哈尔滨建设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基地。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培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新消费增长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传统村落和民居的保护。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业态创新,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发展冰雪产业。鼓励发展温泉疗养、康体保健、中医理疗等健康养生产业。

协调发展,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壮大中心城市,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推动哈(哈尔滨)长(长春)沈(沈阳)大(大连)为主轴的东北地区城市群建设。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依托哈尔滨、长春,打造哈长发展轴和哈大齐牡、长吉图发展带。依托沈阳、大连,增强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竞争力,加速沈抚同城化进程,积极推动辽中南地区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加快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打造京沈经济轴带,深化与环渤海地区对接合作。积极培育齐齐哈尔—赤峰绥芬河满洲里珲春—阿尔山、丹东—霍林河、锦州—锡林浩特等二级经济轴带。

支持产业衰退地区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面临主要矛盾和困难、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明确转型方向,宜产则产、宜居则居、宜迁则迁,提出适合自身实际的振兴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以老城区、老厂区、棚户区、城中村等为重点,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对位于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视情况分别实施就地改造、异地迁建或依法关停。推进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转型。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坚持摸清底数、厘清责任、统筹规划、综合施治,稳步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快沿边地区发展。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有效整合资源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边民增收致富。实施沿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提升边境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深化与周边国家旅游合作,创新游客及车辆出入境政策,推动设立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

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方面,加快建设北京至沈阳等高速铁路,贯通哈尔滨至北京高速铁路通道,规划建设东北地区东部高速铁路,逐步完善东北地区高速铁路骨架。优化干线铁路布局,加快建设沿边铁路,实施低标准铁路电气化和扩能改造,完善东北地区铁路网。积极有序推进辽中南、哈长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城市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路方面,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及扩容改造,积极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强化省区间干线公路互联互通,打通东北地区与其他省之间的交通瓶颈,升级改造拥堵路段,提升道路技术等级,加大对高寒地区和交通末端干线公路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公路网络化水平和畅通能力。加强林区(场)道路建设。机场建设方面,有序推进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的改建、扩建和迁建,在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鼓励航空公司完善东北地区航线网络。优化通用机场布局,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增强沈阳、长春、大连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水运方面,整合辽宁沿海港口资源,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大力发展国际陆海联运。推动松花江航电枢纽建设,加快黑龙江、松花江等高等级航道和哈尔滨港、佳木斯港等内河港口建设,积极推进尼尔基库区航道建设和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深水航道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以高铁城铁车站、机场等为重点,积极建设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以铁路公路节点、港口为依托,加快建设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强化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统筹铁路、公路、民航、水路运输发展规划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推动精准扶贫,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提高扶贫脱贫工作精准性。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牧区为重点,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提高扶贫实效。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脱贫、健康扶贫等措施,实现东北地区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表7-13 整体脱贫重点县(旗、市)

完善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三省一区协同发展。深化东北地区内部合作,完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层次、丰富功能。完善三省一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推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规划对接和政策衔接,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区域合作资金保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合作重点项目。完善区域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区域互助机制。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参与协同发展机制建设。丰富完善协同发展模式。加强内部次区域合作,促进东北东部经济带融合发展,推动东北三省西部地区与蒙东一体发展。加强与京津冀等地区对接合作。有序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深化与国内其他地区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