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特征分析

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特征分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协同产品创新模式中,CPIKN是协同成员知识交流与协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为不同知识背景的协同成员提供了转移、共享、运用和创造知识的平台和渠道。有效的沟通协作有助于在协同成员中形成一个“共同认知基础”,促进个人或组织隐性知识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CPIKN在协同成员个体层面上具有很大的非正式社会网络特性。因此,对于CPIKN中的知识流动相关研究,除考虑网络中关系的分布外,关系强度的作用和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特征分析

知识网络概念最早由Beckmann[51]在1995年提出,现在已经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与工具,被广泛用来促进知识在组织中的有效流动与共享。知识流动是知识资源依据特定知识处理机制在知识主体之间传递、转移和扩散的过程,其包括方向、内容和载体三个重要属性,分别确定知识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共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的传播媒介。在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像传送带一样在合适的时间将有用的知识传送到需要的地方,使得知识主体更加有效地知识协作,从而避免知识传递过程的冗余[38]。在协同产品创新模式中,CPIKN是协同成员知识交流与协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为不同知识背景的协同成员提供了转移、共享、运用和创造知识的平台和渠道。

知识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拥有的知识,通过沟通与协作,使其他个人或群体共享并拥有相同或相似知识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协作有助于在协同成员中形成一个“共同认知基础”,促进个人或组织隐性知识的传播。产品创新具有知识密集性,协同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有它特有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CPIKN在协同成员个体层面上具有很大的非正式社会网络特性。研究表明,传统的组织结构无法准确反映与实现组织内有效的知识交流,组织成员间维持联系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与管理者规定的组织网络大相径庭,正式的交流渠道很难准确反映成员间的协作关系[35]。Allen[36]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科技和工程领域的研发人员交流习惯的一系列研究的总结,指出研发人员间的工作关系具有独特性,他们借助人力资源而非数据库来获取重要工作信息的概率要高5倍。可见,组织为促进知识交流所设定的正式渠道并未起到预期的作用。研发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具有明显的非正式性,组织内非正式交流渠道在知识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Nonaka & Takeuehi[284]认为,占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和未编码化显性知识由于其个人属性以及人的大脑的特殊性往往难于通过正式交流得到,它们只有通过非正式交流才能得以流动和扩散,并且知识在交流中处于不断的螺旋上升趋势,无论是个体知识还是社会知识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规律。(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知识交流与协作关系在网络环境中具有结构/关系的二相性,其中“结构”强调网络中存在的关系分布,“关系”则强调网络中关系的强度[130]。关系强度对主体间信息、知识的流动具有重要作用。Granovetter[135]指出,弱关系对于主体间信息,特别是异质信息流动有特别重要意义,甚至成为主体间异质信息流动的必要条件。Krackhardt[285]提出,强关系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隐性/复杂信息流动及控制两方面;虽然网络是信息流动的主渠道,但促进信息在网络中流动的动力却是主体间的关系强度。因此,对于CPIKN中的知识流动相关研究,除考虑网络中关系的分布外,关系强度的作用和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