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聚焦创新管理:两大关键点

聚焦创新管理:两大关键点

更新时间:2025-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创新意识、了解创新盲点是企业家聚焦创新管理的两个重点。对于组织而言,创新就是能够创造对组织有价值的事物,不论大小。因此,在创新之前,组织应该培养员工检查的习惯,避免因思考误差造成创新失败。企业家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两个重点落到实处,保证员工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提升,从而带动创新型组织的建设。

要点荟萃

作为企业家,在推动创新型组织的建设进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还要通过创新管理,培养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了解创新盲点是企业家聚焦创新管理的两个重点。

蜜蜂群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由蜂王、雄峰与工蜂三个部分组成,只有三者共同协作,才能让蜂群发展壮大。这与企业组织结构相似,企业组织一般也是由企业家、管理层、普通员工三个部分构成。

在蜂群之中,工蜂的数量最多,为蜂群提供生存的资源。在组织之中,基层员工最多,是他们的工作将上层的想法变为现实,创造出可见的价值收益。

由此可见,蜂群的管理与组织管理具备相似之处。但在蜂群之中,工蜂会在田野里采集材料,并“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为整个蜂群提供养分,这就是创新。但在组织之中,基层员工缺乏将现有资源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成具备更高价值产品的能力。

企业家作为组织的领头羊,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来使员工具备这种能力,为组织创造更高的价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思考什么,就会去关注什么。例如,你想买一款新手机,相中了一款华为手机,但还处于纠结状态。在这个阶段之中,你会突然间发现原来自己周围有很多人正用着华为手机。换言之,如果员工能够去思考创新方法,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去关注那些能够创新的点,就有可能催生出创新行为。

在心理学上,人们对内容的关注与忽视的选择,一般都来源于环境和事件中的体验。人们的生活由关注的事物与不关注的事物构成。当人们过于关注负面的对象时,会造成世界观与视野的狭窄。相反,关注积极的对象,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这便是注意力集中的力量。由此可见,培养组织创新力的第一步就是关注创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创新层面。

物理学家王业宁曾说:“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在组织之中,大多数创新都是微小型的,可以通过积累逐渐创造价值。这些创新会一点一点改变组织的工作氛围、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对于组织而言,创新就是能够创造对组织有价值的事物,不论大小。因此,管理者要将鼓励创新融入到组织的文化背景与氛围之中,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家需要调动组织中的每一个员工,将创新贯彻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之中,从而推动创新型组织的发展。

了解创新盲点,可以帮助员工避免无意识的偏见,以清晰的视角重新去看待问题,找出创新点,获得创新灵感。(https://www.daowen.com)

了解盲点,需要员工从另一个视角去思考。有的员工认为换视角思考就是运用同理心,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实现产品与服务创新。实则不然,换视角思考就是像潜在用户那样去思考;而运用同理心就是让自己成为用户,感受用户的某种情感。

对于组织创新而言,既要保证满足用户需求,又要保障企业利益的实现。因此,创新不能只根据用户来进行,还要考虑利润因素。由此可见,换视角思考比同理心更适合组织创新。

例如,宜家在迪拜、中国、北美等地区都能开发市场,占取市场份额,是因为宜家会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去创新产品、设计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宜家虽然是在用户的视角层面,去观察市场走向,但没有忘记自身赚取利润、占领市场的目的。

如同宜家一样去创新,可以按照下述四个层面来进行:

第一个层面是观察。大多数创新者的基因中包含观察,作为企业家要鼓励员工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从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式。在观察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思考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在有疑惑时,要让员工学会观察,尝试去解答这些问题。

第二个层面便是聆听。聆听是对观察的补充,当员工无法通过惯性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时,便需要主动去倾听那些成功创新者的想法。从而更容易找出用户的痛点。在聆听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提问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对用户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

第三个层面是模拟用户体验。在团队讨论时,让特定员工去扮演用户,可以让员工更加了解用户,从而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问题,这就是各个企业十分重视的沉浸式销售。

第四个层次是检查精准度。如果创新的原点与现实出现误差,将会导致创新失败。因此,在创新之前,组织应该培养员工检查的习惯,避免因思考误差造成创新失败。

企业家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两个重点落到实处,保证员工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提升,从而带动创新型组织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