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由于东北经济出现了断崖式的衰退现象,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68]最后,在东北振兴的对策研究方面,学术界不乏争论。《吉林报告》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73]综上所述,关于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是与东北振兴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关于东北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种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实质上都成为东北振兴相关研究的核心内容。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前文已述,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研究大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和省份。近年来,由于东北经济出现了断崖式的衰退现象,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而与之相关联的,则是对东北经济增长过程的反思。

首先,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评价方面,国内学者意见不一,甚至相左。魏后凯(2008)指出,政策整体收效较好。[61]盛广耀(2013)认为,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扭转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困境。[62]李向平等(2008)将东北振兴的向好态势归因于政策拉动和重化工业产品市场需求扩大的短期效应,认为东北地区实际上并未完全摆脱发展相对衰退的困境。[63]姜四清等(2010)通过总结振兴中期政策成效,指出尽管经济增速加快,但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64]杨东亮(2011)通过计算比较东北三省与全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发现,2003—2007年东北振兴政策实践并不理想。[65]樊杰等(2016)认为,东北振兴战略是以巨量投资拉动短期的经济增长,长期无法维持[66]

其次,关于东北经济下滑、“新东北现象”[67]的成因,大多数学者认为症结在于体制机制问题,制度路径依赖是限制东北发展的根本原因。早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之初,宋冬林、林木西等就已提出体制创新是改革关键。但在“十年振兴”中这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张平宇(2015)指出,当前阶段的东北经济问题是“东北现象”的延续,原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病根依旧存在。此外,还有学者从人口与人才流失的角度探析东北经济下滑成因,如段成荣等;从市场缺陷角度,如徐青民。这些研究只看到了体制因素,没有从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此,赵儒煜(2017)指出,“产业缺位”是东北经济多次衰退的根本性物质原因。在“产业缺位”这一经济基础作用下,东北经济显现出“体制固化”的表征。[68]

最后,在东北振兴(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方面,学术界不乏争论。早在东北经济问题初现时,李诚固等(1996)认为,从东北地区产业基础和结构调整的角度提出解决之道。[69]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高相铎(2006)、林木西等(2017)学者针对东北地区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张可云(2016)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失去“发展活力”,若想实现东北经济的真正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构建新的产业体系。[70]

在此背景下,林毅夫等(2017)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吉林报告》)引发了关于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产业选择理论之争。《吉林报告》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吉林报告》提出,基于吉林省的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可以叠加出五大万亿量级的产业集群谱系来统领吉林省未来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www.daowen.com)

《吉林报告》在国内经济学界引起争论。争论集中于《吉林报告》选择现代轻纺产业集群为主要方向是否合理,以及《吉林报告》所依赖的理论基础是否适用。对此,张可云(2017)认为,老工业基地的成因可归纳为内部“缺新”和外部“有新”,而且后者比前者影响更大。老工业基地不是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同其他区域相比老工业基地存在明显的强弱互见特点,因而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合用来分析这类区域,适用的是绝对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充分把握并抓住外部机遇的基础上将转型与重构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外部机遇比内部资源禀赋对确定老工业基地未来发展方向更为重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方向不应该再选择技术落后的夕阳产业。老工业基地应该在智能化与生物化等代表当今技术与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域寻求新突破。[71]

李春艳(2018)利用产业空间理论,可视化了吉林省的比较优势产业及其发展特征。[72]经研究发现:吉林省比较优势集中于产品空间边缘的低技术产业,并将保持长期趋势。如果依靠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升级的路径,将加剧这种趋势。吉林省应该选择适当偏离低技术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路径,实现创新驱动。针对东北老工业产业选择,赵儒煜(2018)认为,传统的区域产业选择理论包括从区域角度出发的区域分工理论和从产业角度出发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而随着经济活动的深化,一方面,需求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的到来也改变了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理论面临挑战,而需不断探索创新。对东北而言,东北经济的衰退有其大周期的普遍性,有其区域特征造成的特殊性。针对东北问题的产业选择,既要对东北经济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历史痼疾予以足够的对应,也要结合东北经济当前的发展特征,更要考虑到大众消费社会的成熟和新产业革命的走向的决定性影响。[73]

综上所述,关于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是与东北振兴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几乎所有的研究,在探讨东北转型升级背景、路径、政策建议之际都将其视为东北振兴的必然过程,甚至将其视为东北振兴内在的组成部分。关于东北产业转型升级的各种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实质上都成为东北振兴相关研究的核心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