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成长的相关理论解析

产业成长的相关理论解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生产区域转移规律。1932年,他提出了工业后发国在产业发展中的典型工业发展模式理论——雁行理论。

产业成长的相关理论解析

2.3.1.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费农在《产品周期中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产品如同人的生命一样,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技术和属性会发生变化。

在新产品阶段,如图2.1所示,由于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不稳定,往往对产品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在这一时期,往往技术创新国占有贸易垄断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率先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往往是该产品的主要进口国。随着进口产品不断输入国内,进口国会通过技术模仿或者技术替代等方式,对创新的产品进行技术跟随,并生产出技术相似产品替代创新产品的进口,因而其净进口量会渐渐减少,从而导致技术创新国的净出口随之减少。等到技术创新国完全丧失其技术领先优势,而跟随国成为该产品的贸易净出口国时,标志着产品进入下一个阶段——成熟期。

图2.1 产品生命周期与贸易模式图

资料来源: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在产品成熟期,其技术已经稳定,国际需求急剧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需求并进口该商品)。随着市场迅速扩张,生产规模也急剧扩大,这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才能满足不断扩张的国际需求。因此,这一时期的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在该阶段,资本的相对丰裕决定了一国的出口比较优势。随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量进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入进来,并进行相似产品的生产替代,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其表现为净进口开始逐渐下降。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被区域经济学家用来研究区域产业布局与转移问题。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汤普森(J.H.Thompson,1966)在《经济地理》杂志发表的《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在创新产品阶段,由于产品还处于研发和改造时期,因此,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不稳定,风险比较大,产品的失败率往往较高,其投入成本也比较大。该时期产品的属性属于技术密集型。在技术密集型时期,往往技术创新区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领先地位,率先在市场上销售。这一阶段决定产品的关键要素是科学与技术。哪些区域在科学、技术上领先和具有比较优势,哪些区域就会率先发展,占据市场优势。在这一点上,大城市小城镇相比,大城市地区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大城市是科研信息、市场信息集中和传播的中心,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的结合为创新源源不断地输入新思想,这是发展的源泉。(www.daowen.com)

第二,大城市集中了各方面的人才,可依靠聚集优势加速推动发明创造,节约投资,降低风险。大城市的配套服务往往也比较优越。

第三,大城市拥有好的销售系统,因此,处于创新阶段的产品生产一般布局在大城区。但与其他区域比较,大城市区域也有其不利之处。如租金高、消费高、工资高、原材料价格高等,这些都导致成本较高。

此外,大城市区域新成本高、市场尚未成熟,因此总的产出水平不高。但只要有严格的专利保障,大城市区域就可凭借产品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劣势。

在产品成熟扩张期,管理与资本成为这一阶段产品生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些管理有效且具有较强引资能力的中等地区,将成为这一阶段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会迅速在市场上占领优势地位。

在产品的成熟后期阶段,技术的比较优势地位开始下降,产品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变得比较便宜和易于操作。生产需要使用大量的非熟练劳动者。该阶段落后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开始具有比较优势,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相对便宜。因此这一阶段产品生产完全转移到落后地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生产区域转移规律。从这个角度讲,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往往用于指导和解释区域分工上。而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一个产业往往在产业成熟的扩张期或者产业成熟的末期,就是该产业附加价值较低的历史时期。为此,必须开发新产品、新的核心技术,使产业进入技术密集型的创新阶段,以此实现价值链、产业链的升级,进而推进整个产业体系的升级,同时带动经济发展向知识密集型转移。

2.3.1.2 雁行发展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1932)研究发现,日本经济随着在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发展,国内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带来了棉花进口的不断扩大。但很快,随着棉花国内产量的猛增,对棉花的进口替代效应逐渐显现,并逐渐开始出口。以棉花产业为例,日本的棉花产业经历了“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的过程。1932年,他提出了工业后发国在产业发展中的典型工业发展模式理论——雁行理论(或称雁阵理论)。

赤松要的“雁行理论”对于后发工业国家(或区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日本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东盟国家的经济起飞以及对亚洲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崛起等方面意义重大。但该理论所倡导的是典型的垂直型分工产业结构,这是其理论缺陷的主要地方。按照该理论发展,处于国际分工较低端的发展中国家或区域将被“低端锁定”,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产业结构,而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国现今发展需要的。

同时,产业的国际间转移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一个产业的核心技术基本稳定才可能实现几十年不变,进而完成该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转移。但是,在当前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产业技术日新月异,产业主要依托资源、劳动力乃至资本的属性已经退居其次,产业技术的创新成为最主要的要素,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失去了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