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产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2.3.4.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识。[12]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宏观上强调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具体的产业领域则有生态工业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支撑。到了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逐步深化,得到了较快发展。

产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2.3.4.1 产业革命理论

18世纪,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以珍妮机、蒸汽机作为动力,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这虽然是一次技术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但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原先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逐渐被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取代。

1870年至1914年发端于德国和美国,以内燃机石油电力技术为动力的科技革命,被人类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1914年以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是科技领域在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大飞跃。

纵观产业革命的每一次更替,不难发现: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到现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技术的力量一直在左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产业革命也使传统的产业选择理论暴露出其相对静态的特征:

第一,技术进步改变了气候、地形、土壤、流域等地理空间的意义。历史上的技术进步逐步克服了地理空间的约束,现代农业技术正在逐步克服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制约,蒸汽机的出现替代了水力纺织机等对河流的依赖,现代运输工具降低了距离的成本而使得“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变成可能。

第二,技术进步改变着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一方面,产业技术的创新改变着自然资源的经济作用,一个新的原料的发现、新能源的发现,往往直接带来旧资源的废弃,而以旧资源为依存的区域产业也不得不随之转型或者倒闭。例如煤炭产业的出现,就是对最初消耗森林的木炭产业的替代;电力技术的出现,则使蒸汽机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而带来产业界对水电、热电相关资源的关注。此次新产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太阳能技术,也将不可避免地削弱热电、水电等相关的煤炭、石油、河流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机械正在逐步替代人力的简单劳动,并逐步提高了智力劳动资源的重要性。

第三,产业革命直接替换了主导产业,改变了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部门超越了农业部门,使纺织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与微电子技术相关的家电、办公自动化、产业机器人等成为主导产业。因此,在产业革命时期,原来的主导产业虽然具有关联产业多的优势,对经济增长(或者说是对经济的负增长)有巨大影响,但也不足以成为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肢。

从当前的技术体系来看,仍带有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本质特征,如内燃机、电气化、机械化对石油、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使得全世界都认识到这种重化工业的技术体系的不可持续性。正因如此,追求替代能源、可再生资源、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才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才出现了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动向。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危机也表明了当前产业技术创新的缓慢迟滞,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已经走到了其产业周期的末端。新产业革命如何替代传统的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值得深度关注。[11]

2.3.4.2 可持续发展理论(www.daowen.com)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共识。这一概念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此后,经过多方讨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同。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宏观上强调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具体的产业领域则有生态工业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支撑。

一、生态工业理论

生态工业的思想渊源是自然生态学原理。在自然界,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生物食物链。这条生物链保证了自然持续不断的发展,维持着自然界各物质间的生态平衡。受此启发,人们发现工业系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某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犹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那样。于是,便提出建立生态工业系统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学者尝试开展“工业代谢”研究。他们通过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进行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于1990年举行了大型学术论坛,围绕生态工业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使得“工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基本成型。

生态工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态工业体系是不同产业或企业根据彼此之间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建立起来的工业生态链或者生态网络,它们彼此相互关联和约束。第二,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形成闭路循环。减少甚至不向生产体系外排放废弃物,这样就把保护环境融入经济活动中。第三,生态工业体系中的多个产业相互联动,形成了空间经济的集聚效应,有效避免了企业各自为政、信息不畅的弊端,实现了在一定空间上或生态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第四,生态工业体系中产业或者企业可以打破地域限制。

二、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逊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逐步深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即线性消费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原则(reduce)、再用原则(reuse)和循环原则(recycle)。所谓“减量原则”,是指尽量减少参与生产和消费的物质量,属于输入端控制法;“再用原则”,是指尽可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重复多次利用,属于过程性控制方法;“循环原则”,是指把终端废物再次回收利用,投入到新一轮的产业生产中去,以减少末端处理的负担,属于输出端控制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是整个经济社会产业转型的方向。这必然要求产业转型升级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移,技术进步也必须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省和可再生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