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产品贸易与环境作用机理分析

农产品贸易与环境作用机理分析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发现,尽管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理论研究丰富,但是针对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作用机理的文献较少,主要是因为农产品贸易对环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多样化的政策手段间往往又存在着相互依赖或制约的多向关系,导致对单一政策的分析较为困难。

农产品贸易与环境作用机理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发现,尽管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理论研究丰富,但是针对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环境作用机理的文献较少,主要是因为农产品贸易对环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一是农业拥有特有的生态循环系统,农业化学品既是农业生产投入品也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部分农业污染排放(如禽畜粪便)也可转化为农业投入。二是农业拥有面源污染的特征,污染数据难于直接观测,进而也难于监督和管控。此外,贸易与环境的影响效应是通过相关农业政策来发生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贸易及环境政策。农产品关税水平降低、贸易壁垒和出口补贴的取消、进口配额提高、绿色壁垒和补贴的设置等国际贸易工具的运用都会对农业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农业环境质量管理标准限制、农业污染税和农业排污权交易等国内环境政策的应用依附于不同的贸易政策会对环境治理发挥不同的作用。多样化的政策手段间往往又存在着相互依赖或制约的多向关系,导致对单一政策的分析较为困难。

贸易环境效应的分解理论在农业问题研究上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Abler和Shortle(2001)将国际农产品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划分为规模效应、产出综合效应(outputmix effect)、投入综合效应(inputmix effect)、外部效应(externality effect)、政策效应(policy effect)以及技术效应六个方面,他们认为常被忽略的外部效应、政策效应和技术效应是贸易和环境的问题研究的关键。杜江、王雅鹏和刘渝(2010)在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的文献综述中指出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的划分为农业经济学者提供了概念性的基础研究依据,他们将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环境的特点带入效应理论框架中,对农业领域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比如Vilas-Ghiso和Liverman(2007)指出对于农业部门,规模效应是指贸易导致的生产规模扩大刺激了对水资源、土地、农用化学品等农业投入的需求,从而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可能导致农业环境的恶化;结构效应是指贸易开放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为例,贸易开放可使该经济体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通过污染密集型生产活动的减少和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的增加,加速经济发展并使环境得到改善;技术效应是指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对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决策产生影响,比如贸易刺激导致的农药杀虫剂过量使用,或者对环境更加有利的技术可能通过贸易得以推广,比如提高化肥单位使用效率,使环境得到改善(Panayotou,2000)。国内学者也在此基础上对可能产生的其他效应进行了补充研究,比如陆文聪和郭小钗(2002)从理论上提出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结构效应、增长效应、技术效应和运输效应,分析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提高对国内环境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