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股权众筹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我国股权众筹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国家工商总局于2014年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然而,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多瓶颈和障碍,其中,“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抑制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我国股权众筹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自2014年2月1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颁布《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来,股权众筹在我国开始迅猛发展,融资规模和众筹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这与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途径缺乏、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业带来深度冲击和变革等背景密切相关。

1.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一直以来,传统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配给[1]在各国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也成为各国资本市场亟待解决的难题。以我国2014年的新增融资为例,传统融资途径(包括企业债券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小额贷款、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等)90%以上的资金均提供给规模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很难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具体数据如表2-1 所示:

表2-1 2014年我国新增融资情况统计[2]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其自身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经营相对不稳定,缺乏足值、有效的抵押品,财务体系不完善、财务数据缺乏,自身风险较高、在传统信用评价体系中征信不足”等方面。

通常来讲,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在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的新动力,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原国家工商总局于2014年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共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若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视作微型企业纳入统计,则小微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所占比重达到94.15%,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绝对多数。

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据重要份额。《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中小微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中小微型企业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创新、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基础。此外,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1.5 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的70%以上集中在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然而,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多瓶颈和障碍,其中,“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抑制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首先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突出体现在小微企业自身风险较高等方面。小微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因发展状况不同导致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不同,初创期作为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融资难的问题表现最为突出。[3]初创期企业规模较小、研发风险大、市场前景不明朗、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小微企业很难在这一阶段获批银行贷款,大多依靠自由资金辛苦维持,一旦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或者是不能够及时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就会面临破产、倒闭或者被收购的风险。

此外,抵押品不足、财务数据缺乏、诚信度不足也是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面临重重困难的主要自身原因。在实际操作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往往需要企业提供足额资产作为抵押物,多数小微企业在经营初期由于资金不足往往采用租赁方式解决办公场地和厂房问题,因此,缺乏具有抵押功能的不动产,从而很难满足银行信贷在抵押品方面的严格要求。多数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比较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数据的采集也不够规范从而导致其无法向银行提供可供调查的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的标准。部分小微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甚至隐匿不利其发展的信息,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或是在取得贷款后擅自改变贷款用途,这些情况都会增加银行在信贷审核和贷后管理工作的难度,最终使得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放贷,表现出信贷配给现象,加大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

传统融资渠道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金融体系主要围绕大中型企业设计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非常少。由于银行信贷属于低成本、便捷的融资途径,因此是众多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资金的稀缺性使得银行拥有众多选择,为了规避信贷风险、提高信贷效率、减少后期跟踪和监督的难度,银行倾向于将有限资金投放给信用评价较高、抵押品充足的大中型企业,规避风险较高、资金需求量不大的小微企业。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小微企业融资首选银行贷款,然而,真正能满足银行设定的信贷条件,拿到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屈指可数,有些即使拿到贷款,大多都为短期贷款,而且金额远远小于企业实际需求。[4]由此可见,我国传统银行融资渠道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信贷渠道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

股权众筹作为依托网络平台和民间大众资本的融资模式,成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该模式将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广大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引入到企业初创期投资,用民间资本弥补传统信贷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减少初创企业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甚至吸引广大投资者对研发期产品、服务进行关注和探讨,由于参与探讨的投资者很有可能就是对公司产品和服务关注度较高的潜在消费者,与其进行充分的前期探讨和互动交流能够使产品在设计层面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从而培育忠实客户群体、增加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另外,股权众筹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效应进行宣传和推介,使产品在设计初期就能博得广大潜在消费群体的关注,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为产品的市场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2.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www.daowen.com)

第一,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互联网技术自20 世纪90年代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在各行各业得到迅速拓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互联网迅速渗透到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各行各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传统零售业手机制造业等是受到冲击最厉害的行业。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崛起是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零售业形成冲击的典型代表。在我国,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不断壮大,其业务模式包含B2B、B2C和C2C,现已基本覆盖了线下商业模式。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36.2%。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网络购物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为12.6%,较2014年提高2%。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民数量的增长、居民购买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网络购物习惯逐渐被广大网民所接受为网络购物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网购市场的繁荣发展。

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8 亿,较2015年底增加了3448万人,增长率为8.3%。与此同时,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依然保持快速、稳健的增长趋势,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01 亿,增长率为18.0%,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54.8%提升至61.0%。由此可见,移动支付、移动购物实现了手机端和PC 端的应用互补,该趋势已经快速覆盖线下零售市场,为网络购物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2-1 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单位:万亿元)[5]

第二,互联网技术为金融行业产品设计和业务开展带来深度变革。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整个商业环境都带来深刻的影响,金融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金融行业一直以来都是高度信息化的行业,较早普及并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方式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将大量业务流程搬到了互联网上,减少了实体网点的开办费用,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在互联网上,随时可以申请、办理业务,大幅提高了运作效率。与此同时,强大的数据收集、处理过程能够低成本地进行风险控制,由此打破了金融体系由少数机构垄断的局面。自2013年以来,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正逐渐蚕食传统金融的市场份额,并影响着银行、信贷、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和服务模式。

银行业来说,互联网技术已深入支付结算和信贷这两项银行核心业务,银行为了增加客户黏性,应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挑战,也开始积极向电商、移动支付等领域布局,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企业商城等。对证券业来说,互联网已成为券商基金公司的新型营销和服务渠道,部分基金公司甚至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入驻其他电商平台来进行销售。对保险业来说,保险公司纷纷将在线销售纳入其重点发展领域,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销售各类保险产品,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

阿里巴巴于2013年6月17日正式上线的“余额宝”如投向消费市场的一枚重磅炸弹,不仅为淘宝、天猫买家提供了便捷的理财通道,更是为消费者提供了独特的消费体验。“余额宝”的实质是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到支付宝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实际上是进行基金的购买,相应的资金则由基金公司负责管理。对于用户而言,购买“余额宝”的实际操作非常简便,用户只需把资金由支付宝转入“余额宝”就视为购买了该基金产品,只需把资金从“余额宝”中转出或是消费就视为完成赎回。“余额宝”设置的进入门槛比较低,用户可以用少量的钱来体验,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查询每日收益情况,享受资金增值带来的满足感,这进一步加深了客户购买金融产品时的用户体验。“余额宝”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冲击下形成的又一创新模式,而传统金融行业尽管拥有大量的资源,却缺乏相应的互联网思维,使得互联网公司占据先机,从而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的浪潮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使股权众筹应运而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以及“众创空间”等引领的第四次创业浪潮的兴起,股权众筹也开始进入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视线。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互联网金融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股权众筹开始不断升温,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风口”,股权众筹亦为创业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2011年“天使汇”的成立拉开了国内股权众筹行业序幕,经过4年的孕育和培养,股权众筹行业在2014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5年被誉为股权众筹“元年”,京东、阿里、360 等行业巨头也纷纷开始布局股权众筹行业,导致该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股权众筹门槛低、效率高、形式多样、参与性广,并且能够突破地域及渠道等融资限制,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解决了中小投资者投资渠道过于匮乏、产品过于单一等问题。因此,其出现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股权众筹融资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其中,降低了投资门槛,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氛围,有助于建立更好的金融秩序,降低整体社会金融风险,提高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使金融市场往更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股权众筹仍处在起步时期,但是发展前景广阔。当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还不是很完善,股权众筹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风险漏洞,整体规模还不是很大。《私募股权融资管理办法》的发布将逐渐引导私募股权阳光化,而股权众筹的合法地位也将逐步确立。相信在相关监管政策落地之后,我国会真正迎来股权众筹融资的“风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