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现状及原因

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现状及原因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实务状况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出现错误与舞弊等问题都出自其内部风险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及时与银行的管理层和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仅仅履行其监督职能。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运用水平不高,这是制约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实障碍。

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现状

1.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时逐步引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有些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与有着先进管理经验的国外银行合作,积极学习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根据风险导向制订审计计划,审计实施中逐步推广查找风险隐患的审计模型,向管理层及时报道重大或带普遍性质的风险事项,协助全行进行风险管理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蔚然成风。但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实务状况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有学者对商业银行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类型进行过统计,其中,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及经济责任审计占到了全年审计工作量的50%,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是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及风险情况,对某一专业或某一项业务开展的审计项目)占到内审工作总量的35%左右,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是对于一些新兴业务或管理层敏感问题,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调研活动)等其他项目占到内审工作总量的15%左右。

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仍占重头,风险导向审计还不是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尚处于内部控制导向向风险导向过渡阶段,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研讨、实践及相关技术研究正在摸索进行中。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仍需加强改善

在商业银行内部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是单纯地引入其概念,而是需要从各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进行革新和完善。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只是简单地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进行照搬照抄,对风险的评估方法还比较传统,风险的确定也大都依据经验或者商业银行业务工作的重点,这种方法与国外先进银行采用的风险管理方法相比,还远远处于落后的位置。另外,我国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知识范围较为狭窄,人员比重中财务人员的比重较大,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比较缺失,具备多项专业技能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这些现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难以对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治理,无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应对,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运营目标的实现。

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风险类型较为狭窄

我国商业银行所执行的内部审计项目关注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内部舞弊风险上,对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则几乎没有进行关注。由此可以看出,当今我国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来源于外部的其他审计风险则被忽视,审计关注层次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过分关注与内部审计相关的准则制度,没有站在宏观角度,综合各种因素来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和探讨。

4.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www.daowen.com)

在我国银行业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仅仅是银行的监督部门,它无法为银行创造价值和利润。通过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出现错误与舞弊等问题都出自其内部风险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及时与银行的管理层和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仅仅履行其监督职能。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的各个阶段关注度较为失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提高银行风险预测和识别的水平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监督、轻服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当前工作的状态,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做出的审计报告只是披露了银行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则提之甚少,因此,内部审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主要原因分析

1.理论及实务研究正处在完善中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外部审计提倡风险导向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本身理论主要借鉴外部审计理论,实务则在缓慢的摸索过程中。一种新型审计方法的发展不但需要学术界发现问题,或审计实务界提出研究想法,而且需要学术与实务通力合作,以将研究想法付诸实施,从而解决实践问题。同时还需要教育界参与传播,并在教学中予以完善。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模糊

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建立起来的,当时主要是基于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将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在企业的延缓和补充,并在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样就导致了当时内部审计机构的双重责任,一方面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在本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这种行政性的机构设置造成内部审计地位与政府审计地位之间,内部审计职能与国家派驻企业监事之间的界定就有所模糊,导致企业决策者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无关,并将企业的灵活经营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使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并且,使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的思想,未把内部审计的宗旨定位于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且为企业增值,这样就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运用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先进模式的工作环境。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缺少基于为企业增值的目的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动力。

3.商业银行技术水平及人员素质制约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社会发展科技化、现代化的环境中,建立在较高信息需求及风险管理水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方法,其不仅需要商业银行有比较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专业的风险评估水平,还需要精通各类分析技术与评估软件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技术化程度,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均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运用水平不高,这是制约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实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