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技社团:科学启蒙与创新培养

科技社团:科学启蒙与创新培养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自强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经历了从引进技术和知识到科学启蒙,形成了对科学的基本意识397,并认可了科学技术在西方社会取得的成果。在早期工业化和科技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工程师、科学家和西医医生成为中国社会的新角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奠基者。自然科学的最大学术团体则是中国学者在美国创建的中国科学社。到1949年,社员已有3 776人,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广泛的科学社团。

科技社团:科学启蒙与创新培养

随着西方人在华扩张,反映西方社会和传播西学知识的书刊出版事业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兴起。1860年之前已有中外人士合作译书,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上海墨海书馆刊出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和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合译的《重学》《谈天》《代数学》《代微积拾级》等书籍,介绍经典力学天文历法、代数学、微积分等知识。

江南制造局选择译书为“师夷之长技”的一条路径。曾国藩采纳徐寿通过译书来掌握制造理法的建议,于1868年在制造局设翻译馆,任用徐寿、华蘅芳、傅兰雅(John Fryer)、伟烈亚力等人翻译“有裨制造之书”。在40多年里翻译了《汽机发轫》《制机理法》等制造方面的书籍以及《微积溯源》《决疑数学》《声学》《光学》《电学》《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地学浅释》《金石识别》等科学技术教科书或专著,系统介绍了形成于西方的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矿物学冶金化工等学科。翻译馆所译书籍对江南制造局的外国工程师未必有多大帮助,却成为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重要读物,曾被武备学堂、水师学堂等新式学校所采用,对当时不懂外语的西学提倡者和学习者们帮助尤甚。

江南制造局和墨海书馆等所译书籍以及《格致汇编》[47]等书刊在科学启蒙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这超出了洋务派官员们的见识,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学者从这些书中找到了维新变法的科学依据。典型的例子是进化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早于对中国人研习生物学的影响。

从自强运动文化运动,中国经历了从引进技术和知识到科学启蒙,形成了对科学的基本意识(董光璧,1995)397,并认可了科学技术在西方社会取得的成果。新文化运动促成思想解放,这为科学事业的兴起与繁荣创造了条件。

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曾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严复翻译了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的《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此书在1897年底刊出后,在中国社会引起波澜,成为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激发了人们自强图存的意识。

梁启超在1922年8月发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一文,主张应提倡中国所缺乏的“科学精神”(董光璧,1995)316。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www.daowen.com)

在早期工业化和科技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工程师、科学家和西医医生成为中国社会的新角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奠基者。他们是新式学堂和留学运动所造就的,是后来的政府和企业所需的新型人才。他们彼此认同身份和职业,在19世纪末就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术共同体。他们所建立的各种学会通过办期刊、学术研讨等形式,推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48]、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彰显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社会功能。

詹天佑是首批留美幼童,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回国后曾在福建水师、福州船政等处供职,1909年主持修筑成京张铁路,成为第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工程师的杰出代表。他在1912年主办粵汉铁路时,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师会并当选为会长。该学会与工学会、铁路同人共济会合并(1915年改称中华工程师学会),其会员有148名,主要来自企业、大学,特别是铁路系统。1918年留美学者在纽约成立中国工程学会,会长为陈体诚,董事包括侯德榜等六人,发起会员有84名。1931年中华工程师学会与中国工程学会决定合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其会刊是1925年创刊的《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成为国内最大的社团之一,到1937年会员数超过3 000名。会员们不仅在实践中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还传授知识、研讨学术,筹划国家工业建设。中国工程师学会将金质奖章颁发给凌鸿勋、侯德榜、茅以升、孙越崎、支秉渊等九名工程师,以表彰他们在主持修筑铁路、制备纯碱、建造钱塘江大桥、开发煤矿和玉门油田、制造内燃机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自然科学的最大学术团体则是中国学者在美国创建的中国科学社。1914年6月,任鸿隽、赵元任、秉志和胡明复等留美学生商定以科学社(Science Socity)名义发起筹办一种向中国人介绍科学的杂志(樊洪业,2005)。1915年1月《科学》月刊在上海创刊。它刊文介绍新的科学进展,发表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是1960年以前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广泛的科学期刊。科学社在1915年10月由办刊机构改组为社团性质的中国科学社,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社长为任鸿隽,社员的背景包括理、工、农、医等学科。1918年,其总部由美国迁回国内。作为科学家们的学术平台,科学社传播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学社还将设立各科研究所列为主要工作之一,并在1922年创建生物研究所,它的许多研究工作在中国生物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到1949年,社员已有3 776人,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广泛的科学社团。

除了以上综合性工程和科学社团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学会,如上海农学会(1897年)、中国药学会(1907年)、中国化学会(1908年)、中国地学会(1909年)、中华医学会(1915年)、中华农学会(1917年)、中华森林会(1917年)、中国地质学会(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1922年)、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中国生理学会(1926年)、中国化学工程学会(1929年)、中国航空工程学会(1934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193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936年),等等。其中,中华医学会由伍连德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第二年会员数就超过1 500人。会长伍连德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裔,190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应袁世凯之邀到中国工作。1910年和1920年东北流行鼠疫,伍连德在主持防疫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曾被提名诺贝尔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