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代川鄂盐道:水陆相通的盐运网络

古代川鄂盐道:水陆相通的盐运网络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川盐销往鄂西地区的古代盐道是由汉水、长江、清江、酉水四条水道和连接川鄂各地码头之间的陆路运输线构建的盐运网络,从而实现川盐的销售。川鄂古道的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很好地实现互补,这条川盐陆上运输线从长江上游的万州、云阳、奉节等各地的船运码头上岸,借助山间陆道,通过利川、恩施等进入鄂西或湘西地区。

古代川鄂盐道:水陆相通的盐运网络

川鄂之间的盐运古道依托的是长江上游和中游干线,兼长江支流多区域共同构成。就地理环境看,川鄂间因鄂西和渝东间的大山阻隔,盐业运输受到地形的影响,水路受季节变化时有中断,两地间因大山而形成的陆路交通则十分艰险。因此,川鄂之间的古代交通则由陆路和水路共同构成,水运不畅通之时,一般采用翻山越岭的方式将川盐运往华中的鄂西地区,形成较为完备的运销网络体系。

川盐销往鄂西地区的古代盐道是由汉水、长江、清江、酉水四条水道和连接川鄂各地码头之间的陆路运输线构建的盐运网络,从而实现川盐的销售。长江航线是川盐销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途径,就线路走向看,川南腹地的自贡、犍为等地所产的食盐通过沱江水道入长江,经重庆的万州、奉节可入湖北宜昌,运抵武汉等盐运码头,实现川盐入鄂。汉水盐运线则是将大宁等地所产的食盐向北运到陕西安康境内,或者通过向南沿汉水经襄阳、荆门等地运到武汉,再向长江沿线下游等地销售。发源于湖北和重庆交接之地的清江则是古代川盐运销的重要地区,从历史上看,这里所辖的重庆忠县境内在先秦时期就有大量的巴盐出产,汉代以后,川南自贡等地的食盐也可以通过水运抵达忠县的西沱镇,通过陆路经重庆的石柱入湖北恩施,再经由恩施境内的清江水道将食盐销往湖北腹地。渝东和鄂西之间的酉阳、秀山等地自古盛产食盐,这里的食盐在古代可以通过酉水作为运输载体将食盐从川东的广大地区运往鄂西地区。(www.daowen.com)

川鄂古道的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很好地实现互补,这条川盐陆上运输线从长江上游的万州、云阳、奉节等各地的船运码头上岸,借助山间陆道,通过利川、恩施等进入鄂西或湘西地区。从这条陆上道路的环境情况看,因为需要翻越多座大山,通过人力运输食盐条件十分艰苦,因此道路沿线设有多个供休息的场镇,它们也是古代川盐外销鄂西的最好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